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温柔敦厚的诗教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6 评论:0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后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大概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相传周王室有专人收集民间诗歌,原有3000余篇。据《史记》等书记载,春秋末年,孔子删定《诗》为305篇,但近人多疑其说。《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雅分大、小雅,颂有周、鲁、商三部分。《诗》是春秋士大夫们的必修课,他们对《诗》很熟悉,可以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地把某句诗运用到恰当的社交场合中。孔子对《诗》也非常推崇,他曾教导他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中的《周南》、《召南》,就如面墙而立一样毫无所见。孔子认为《诗》三百篇,可用一句话总括:思无邪,即思想纯正而没有邪僻。在孔门之中,《诗》不再仅仅是抒情的歌咏了,而且包含了做人的道德要求。因此,当子贡、子夏与孔子讨论《诗》时,把话题引到道德领域,就得到了孔子的大加称赞。孔子注重《诗》的中和之美,他说《关雎》的特点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中和之美更体现在《诗》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批评中。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可事父,远可事君。怨刺上政而不激烈的思想就直接导致了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说法。

唐风·葛生 宋 马和之

  此取材于《诗经》毛氏传本。《毛诗》的每篇诗前都有一段以汉代儒家观点对原诗的阐发。宋高宗加以手书,并令马和之配图,以宣扬“圣教”。

汉代儒家对孔子的观点进行了阐发,提出观察一国的风俗民情,就可知这个国家的教化情况。如果人们神色温和,性情柔顺,讽谏政治而不直指其事,就是诗教的教化结果。在他们看来,《诗》是事关社会教化、王道政治的大事,孔子对《诗》的整理、篇章的安排都含有了教化的意义。汉代人说,孔子以《关雎》为《国风》的开始,《鹿鸣》为《小雅》的开始,《文王》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为《颂》的开始,《诗》的每一篇都含有微言大义的赞美或讽刺,含有王教的政治功能。就以《关雎》一首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平淡无奇的情歌,但是,《鲁诗故》认为这是在说皇后应在鸡鸣天亮时佩玉到国君住处,而周康王的皇后没有去,诗人才做诗感叹而伤心。《齐诗传》认为周室将衰,康王起得晚,毕公对此忧心忡忡,思怀古道,有感而作《关雎》以讽谏君父,因此孔子尊崇这一篇,把它列为风的第一篇。《韩诗章句》认为,这首诗是说关雎贞洁,慎于择偶,以声求同道,一定在隐蔽无人处。所以,国君退朝后进入私宫,后妃前来,应该去留有节制,使国君身安志明,现在的大人们却在室内耽迷于女色。贤人见此而咏叹关雎,以讽刺时政。《毛诗序》也认为这首诗是说后妃之德的。总之,汉代经学家把《诗》看作是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治国要道,具有干预政治、调节人伦关系的功能。《诗》又有三种叙事方法,叫做赋、比、兴,汉儒认为这也是讽刺政治的方法: 赋是直接铺陈时政教化的善化情况; 比是见时政的失误而不直接斥责,取相类似的事加以说明;兴是见时政美好,取善事以劝喻。在我们今天看来,《诗》中的确有怨刺时政的作品,是圣贤发愤所作,但是,经学家把《诗》的每一篇都看作是对王政的讽谏,并认为诗人并不作直接、尖锐的揭露,而是讽谏时政,教人温柔敦厚,体现着儒家中庸之道的传统美德,这种说法与《诗》的实际内容并不完全相符合,有很多的牵强附会之处。“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事实上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极不平等所造成的产物,是上下不和的结果。诗歌的讽谏因为碍于君臣大义,不便直言,所以须小心翼翼,温柔含蕴,点到为止。它经过历代儒生的大力提倡,在古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9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魏晋玄学思想
下一篇:文士戏曲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