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魏晋玄学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4 评论:0

玄学,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思潮的指称。“玄”指黑色,有幽深莫测、微妙神秘的含义,但是,玄学并不能等同于神秘主义或唯心主义。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辩证发展的一个环节,它实质上是先秦道学思想的复兴,同时也汲取了先秦名家的思想资源,主要围绕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共相与殊相问题展开思辨。玄学可分为“贵无论”、“崇有论”、“无无论”三派,也可以看作是三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思辨方法,当时人郭象概括为“辨名析理”。名就是名词,理就是一个名词的内涵。一个名词代表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所指的对象就是一类事物的规定性,也就是理。感性认识的对象,总是具体的,一草一木,都不相同;理性认识就不是关注具体的这根草、那棵树,而是抓取抽象的草和木的类别规定性。天地万物千差万别,它们除了都是“存在”着的以外,再找不出别的共同性质,所以中国古人把天地万物的最高的类名,称作“有”。“有”这个最高类名,对万物什么也不能具体规定,等于取消了万物各自的性质差别。实际上,不存在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所以,抽象到极点的“有”也就是“无”了。上述这些本来是属于认识论的问题,但魏晋玄学的“贵无论”派由此所展开的思辨,则引向了本体论它把“无”(或称作“道”)看成实体,认为由“无”生出“有”,“有”再生出天地万物;“崇有论”则是对这一观念的否定,回到了唯物论的基点;“无无论”同样也反对把“无”当作实体,但是它否定了“崇有论”对“玄远”和“越名教”的否定。这就显示了魏晋玄学的本质特征: 在“辨名析理”的方法下面,魏晋玄学的思想内容具有现实的指向性,是一次观念的更新。汉代自董仲舒起,强调所谓的“名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实质上就是无论君王如何荒淫无道,做臣子的都须无条件地尽忠。汉末以来,天下大乱,社会现实给思想的自由提供了可能。玄学讨论名、实问题,就是要推翻虚伪的名教;崇尚虚无玄远,以“辨名析理”来远离实际,目的是要跳出旧藩篱。

魏晋的名士们放诞不羁,相互见面就辩论,这种风气在《世说新语》一书中可见一斑。但名士们所用的理,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事物和实际问题,所以他们的“辨名析理”就成了“玄谈”或“清谈”,成了精神娱乐、智力游戏。中国人总的思想特点是注重实际,对抽象思辨缺乏古希腊人的那种兴趣。在人们的印象中,清谈是要误国的,魏晋玄谈当然也被视为缺乏经国致用的追求,“真所谓无用之谈也”。但是,玄学家的辩论也自有积极的意义,它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可以使士族贵族宣导心气,集中思虑,使心性不流于淫邪,精神境界获得改善。哲学思辨虽不能立即增加人们对于实际事物的具体知识,但肯定能够提高对于实际事物的知解力。名士们举重若轻,谈笑之间,就在淝水之战中以数万弱旅击败前秦百万之众,奠定南北朝格局,在东南延续中原文化数百年,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因此,对魏晋玄学注重抽象思维的特点,反三纲名教的自由观念,应予肯定。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9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