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王士禛的“神韵”说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68 评论:0

“神韵”是清初诗人王士禛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一个审美原则。他在《渔洋诗话》中曾有“神韵天然不可凑泊”的说法,但对“神韵”的内涵却未作明确的解释。现今一般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作诗评诗,应注重其精神风韵。“形”与“神”是古代文艺批评中常见的一对审美范畴。所谓“形”,是指所描写对象的色相形态等外表;所谓“神”,则是指所描写对象的精神风韵等内质。古代的诗画理论,对绘景写人,既求“形似”以色相逼真,更求“传神”而韵致悠远。王士禛的“神韵”说,也旨在强调后者。他在《居易录》里评论南宋画家赵孟坚诗时说: “赵子固梅诗云: ‘黄昏时候朦胧月,清浅溪山长短桥。忽觉坐来春盎盎,因思行过雨潇潇。’虽不及和靖,亦甚得梅花之神韵。”赵孟坚的诗,对梅花的色相形态未着一字,然而,“春盎盎”三字却写出了梅花无限风韵,故而得到他的赞赏。

其二,诗歌应含蓄蕴藉,有象外之神,声外之韵。王士禛论诗,深受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对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主张极为推崇并一再张扬。他评断前人咏息夫人诗,认为王维“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两句最好,因为王诗只画形象而“不着判断一语”,留足余地以供人想象推究;而他之所以将程周量的一首古诗删改为“朝行青山头,暮歇青山曲。青山不见人,猿声听相续”的五绝,也是因为要使诗“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其三,标举盛唐王维、孟浩然追求清远冲淡的艺术境界。王士禛认为,盛唐王、孟一派山水诗,往往字语平朴、画面清丽、风格冲淡而境界悠远。所谓“神韵天然不可凑泊”,“清远兼之”,“总其妙在神韵”。他认为明代“前后七子”之诗虽打着宗法盛唐的旗号自命高华,却是仅仅摭拾皮相未悟得真谛,故而琐屑不堪入目。因此,他主张,学唐诗应取其“趣味澄澈”的神韵而不必拘泥形迹,应如佛家所云“舍筏登岸”。

王士禛幽篁独坐图 清 禹之鼎

王士禛生活的时代,正值所谓的康熙盛世,在平息了“三藩”之乱后,清廷将其统治的重心转向思想文化领域。一是通过科举以利诱,一是大兴文字狱以威压,逼迫文人就范。这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及评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士禛写诗多摹范山水、吟咏风月,不忤统治者粉饰太平之需;而其所倡导的“神韵”,同样远离政治,不触文网,烙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清初诗坛,明“前后七子”复古拟古的影响仍在。“前后七子”为反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而标榜秦汉盛唐,固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消极影响更大,为患不小。王士禛倡导“神韵”,实乃有的放矢,针对流弊。由于王在当时诗坛所处的鼎柱地位及其门生众多影附响从,这一理论对扭转诗风,改变诗歌创作的走向,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