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国在历经文景之治和武帝时的辉煌后,到武帝晚期就显现了衰落势头。昭、宣时虽一度中兴,但仅是昙花一现。西汉政权步步衰落,公元8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在此期间,王莽企图实行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但已无力回天,终于被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之火吞没。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流民。与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统治集团奢侈腐朽的生活。元帝、成帝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只知玩乐,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官公卿也竞相仿效,吏治越来越腐败,贪赃枉法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矛盾激化,陷入绝境的人们不得不起来反抗。哀帝时为缓和土地兼并和大批农民沦为奴隶的严重情况,曾提出过“限田限农”的主张,但结果却推行不下去,成了一纸空文。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统治阶级内有人提出了“易姓受命”的主张,妄图用谶纬迷信来欺骗百姓,哀帝便演出一幕“再受命”的丑剧。哀帝死后,出身外戚世家的王莽,乘机夺取了政权,充当了统治集团内部易姓受命的主角。
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在当时官场日益骄奢淫逸的情况下,他却“折节”向学,博得了很好的声誉。他执政后,一面排斥异己,一面采取措施,笼络人心,取得了一部分贵族、官僚、地主及知识分子的拥护,这就是古诗中说的“王莽谦恭未篡时”。西汉末年传播的“易姓受命”思潮,又为王莽篡汉提供了时机。在一部分地主官僚的拥护下,他于公元8年一脚踢开刘氏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稳定政局,依照《周礼》设计了一套披着复古外衣的改造蓝图。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项:一、改变职官制度。公元14年,王莽仿照《周官·王制》数次下令更改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设四辅、三公、四将、九卿、六监;在地方,仍实行郡县制,郡守称在尹,县令称宰。不仅对职官制作了较大改变,职官名称也都加以更改。二、推行“王田”制。王莽认为,土地兼并起于“废井田”,因此他企图恢复井田制。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更名天下田为“工田”,不得买卖。规定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900亩者,分余田给族人和乡里,原无田者,按一夫一妇百亩授给。这些规定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废止。王莽还下令禁止买卖奴隶,改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但收效甚微。三、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筦政策。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设五均官。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物价,收工商税。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的中月,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叫“市平”。物价高于“市平”,令货主到官府把库存货物按平价出售; 价格低于市平,则任其出售。赊贷是由政府发放贷款,贫民因丧葬、祭祀或经营工商业无钱的可贷款,要按期归还。除工商贷款外,其余不收利息。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筦”。四、改革币制。王莽在位期间,曾三次进行币制改革,致使货币流通混乱,经济遭到破坏。五、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王莽认为边疆少数民族 “僭号称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所以全部贬“王”为“侯”,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王莽于是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其中对匈奴的战争,规模最大,历时最久。
王莽改制,并没能挽救社会危机。王莽企图以牺牲官僚、贵族、地主、富商的部分利益来换取改制的成功,结果反而在政治上陷入孤立,改制招致很大阻力,加上他照搬古制,不合时宜,官吏又循私舞弊,改制失败是必然的。王莽的改制如火上浇油,进一步加深了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新莽铜嘉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8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