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着名的改革家,他的变革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指出北宋中叶表面的安定之下,危机伺伏:一是阶级矛盾,农民的起义和反抗威胁着宋朝的统治;二是民族矛盾,辽和西夏不断威胁着边境;三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府的财政都很困穷;四是风俗衰败,上下因循苟安,无所作为,坐以待毙。针对这种种危机,王安石指出,必须“改易更革”,就是说要“变法”。“变法”首先要培养人才,以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还要“理财” ,以解决财力不足的问题。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陶冶出来的。“陶冶”包括“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王安石所谓人才,主要是指能为封建国家服务的知识分子,其中最高级的人才“可以用天下国家”,其次的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关于财力不足的问题,王安石说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经济原则,他似乎认识到,财富是人用劳力向自然作斗争而生出来的。既然有自然,有人力,人就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创造财富,用创造出来的财富供自己消费。所以应该不会出现财富不足,问题在于怎么样去经营治理财富。
王安石变法的两个具体目标,一是富国,一是强兵。他所制定并推行的新法有: 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这些新法,王安石认为都是合乎“先王之意”的,虽说是改新,实际上是“师古”。“法先王”并不是照抄以往现成的法度,而是要“法其效”,即从实际效果着眼,灵活理解先王制度的实质。各时代的“先王”,因时代不同,具体的措施也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一贯的精神贯穿其间,所以“法先王”要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把这种精神实质同北宋时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做出具体的措施。他的用意是想让这样的改易,不致引起反对。王安石指出当时的科举考试过于重诗赋,虽然也考儒家的经典,但注重的是一种字面上的了解,所以他认为,要改善这种制度,提倡对于儒家经典精神的体会。这是他所讲的“陶冶人才”的必要的方法。他的革新理论,披着复古的外衣,革新的理论根据是先王之道,就是周公之法。周公之法的蓝图就是《周礼》——“周公致太平之书”。王安石在朝廷中设了一个经义局,对于儒家的经典作新的解释,由他和他的儿子王雱主持其事,作出了《周礼》、《尚书》和《诗经》的新的注解,称为《三经新义》,由朝廷推行到全国,各种考试凡涉及经典的,都以“新义”为标准。王安石又作《字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基础,从文字的构造和发展上阐述“先王之意”。王安石的《字说》和《三经新义》,当时称作“新学”。这种“新学”从纯学术的意义上看确实有许多主观臆断、乖谬错误之处,后来就无影响了,在当时也成了反对改革的人士攻击王安石的口实,但王安石的新学主要是同他的政治上的新法相辅而行的,是王安石在思想战线上推行政治改革的一种武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7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6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