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田汉与南国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9 评论:0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一代宗师。曹禺在为田汉庆祝五十寿辰(1947年)时称赞他“是一部中国话剧发展史”。

1916年,田汉随舅父易象赴日本留学。从1918年开始,田汉的主要兴趣“被吸引到文学戏剧方面去了”。并开始话剧写作,立志做戏剧家。1921年和郭沫若、郁达夫等创办“创造社”。后脱离了创造社,于1924年1月,与夫人易漱渝两人办起小型文艺刊物《南国》半月刊,宗旨是“欲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空气”。次年,田汉负责编辑《醒狮周报》附刊《南国特刊》(文艺副刊)。这段时期,田汉创作了包括《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等9部话剧。

1926年春,田汉接办新少年影片公司,邀请原公司的创办人姚兆里、唐琳、顾梦鹤、唐越石、唐槐秋等人,成立了“南国电影剧社”。但因资金拮据,一年里只拍摄了一部由田汉自任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电影《到民间去》。1927年9月,田汉应黎锦晖邀请,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文科,后任该校校长,南国艺术运动因而也有了活动基地。是年晚秋,田汉会同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商定改组南国电影剧社,并在“南国复兴运动大会”上成立“南国社”,下设总务、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出版等7部。

1928年1月上海艺术大学解体,田汉另建南国艺术学院,并与徐悲鸿、欧阳予倩分任文、画、剧三科主任。随后,田汉率师生赴杭州作旅行公演。后因经济原因南国艺术学院于该年暑期结束。但南国社的活动却走出学院转向社会,由各艺术综合教育转为偏重于戏剧。南国社自1928年底起两次在沪举行公演,还赴广州、南京演出。这段时期,田汉话剧成绩斐然,创作了《名优之死》、《江村小景》、《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生之意志》、《南归》、《古潭的声音》等10多部话剧。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田汉于1930年5月在《南国》月刊第2卷第1期上以整版的篇幅发表长文《我们的自己批判》,对“南国艺术运动”的艺术至上主义倾向进行反思,并宣布结束过去那种阶级性上“朦胧的态度”,告别那种“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底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了”的状态。此前,田汉作为发起人参加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在成立大会上被选为常务委员。南国社于该年6月公演田汉根据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的六幕话剧《卡门》,想“借外国故事来发挥革命感情影响中国现实”。此剧只演出两场便遭禁演,南国社也随后被查封。同年8月1日成立以上海艺术剧社、南国社为首包括戏剧协社等剧社的“左翼剧团联合会”。1931年1月改组为个人参加的“左翼戏剧家协会”,田汉被推为负责人。从此,田汉开始了他无产阶级革命戏剧活动的生涯,并获得创作上的丰收,《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剧作接连问世,对左翼剧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田汉是浪漫主义剧作家,他早期戏剧倾向是二元的,既主张为人生艺术,暴露社会黑暗,起到警世醒世作用,又提倡艺术至上,美化人生,忘却现实的痛苦而迷醉于艺术境界。如《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取材于现实,讴歌年轻一代对于恋爱自由的热烈追求,同时揭露不合理的社会与封建婚姻制度是悲剧的根源,表现出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田汉善于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来观察和体验人物内心世界,重视戏剧气氛与情调渲染,剧情往往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浪漫主义情调,但也流露出神秘主义倾向与感伤颓废情绪。

自1927年田汉出任上海艺术大学校长起,他的艺术倾向与话剧创作风格出现明显变化: 由感伤的浪漫主义转为昂奋的现实主义;取材范围扩大,由反映反对封建思想道德观念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爱情悲剧,转为直接暴露现实黑暗的社会剧(如《江村小景》、《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与富于隐喻暗示哲理意味的象征剧(如《古潭的声音》、《南归》、《一致》等)。特别是创作于1929年的《名优之死》是田汉创作转变的里程碑。剧本摆脱了感伤颓废情绪,充满悲壮沉郁色彩。该剧描写了艺人刘振声一身正气,敢于反抗邪恶势力,最后倒在他心爱的舞台上。这个悲剧抨击了社会邪恶势力对于人性和艺术的摧残;同时又通过描绘其女弟子刘凤仙终因经不起种种诱惑而蜕化堕落的事件,警示人生不能苟且于物质名利而丧失独立人格。此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感染力,并告示了其话剧创作已走向现实主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