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它萌芽于殷周时期的天命论。这种天命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人们顺从天意,天帝就对人有赏庆;违反天命,天会动怒降下惩罚。这种神人绝对合一的观念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早表述。春秋以降,原始的天人绝对合一的观念,随着世事的变化和人的理性的觉悟而逐渐遭到否定,天人合一思想向其他模式演化。概括一下,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模式共有四种:一种便是上面所提到的原始的天人绝对合一模式;第二种是发端于孟子,中经《中庸》而大成于宋明时期的理学家的“天人相通”说:第三种是由汉代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模式;第四种是由庄子明确提出的“人与天一也”的自然天人合一说。
在孟子那里,天既是意志之天,又是“道德之天”或“义理之天”。作为意志之天,它是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人们必须顺从地接受它的安排; 作为“道德之天”,它是人们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更强调后者,他认为人性的善端就来自于天,人扩充发扬善端,就可以与“道德之天”相通了。他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孟子的“天人相通”观念经《中庸》而直接被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发展。理学家们强调天与人同心同理同本。天与人只有一个道即理,一人之心即为天地之心。天道是没有限量的,心中的理也无限量,理在人心中生生不息,与天地相流行。陆王心学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为宇宙,天人合一即为心理合一。像孟子一样,宋明理学家要求人清除后天产生的种种恶的欲望和情感,显露并发扬先天具有的心性,达到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
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说是对先秦哲学的一种倒退。他从意志之“天”出发,通过歪曲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把“同类相动”说成是宇宙的普遍规律,由“同类相动”推导出“天人同类”,最后由“天人同类”推导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二是倘若君主逆天,不行德政,就会激怒天,出现各种灾异现象,表示对国君的“谴告”和惩罚。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迥异于儒家,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无为才可与天合一。老子要求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不分、主客冥合的神秘境界,反对任何人为,主张“无以人灭天”。《淮南子》以人的形体结构比喻天象,认为头像天,足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也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骨,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人与天地相参而成天人合一。魏晋时玄学家继承了老庄的自然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家把天、地、人、万物都纳入一个有机的世界,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他们序四时的自然变化规律,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天道的大经,不仅农业生产活动要顺应天道,就是政治的运作、个人的生活也都应顺从天道。人不可违背天道、变乱时序,也不要断绝地理、混乱人纪。人与天地和谐,保持阴阳平衡,天地就大圆满,天人自然合一。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深的,如传统的中医学就以此作为其理论根据之一,认为宇宙是一大生命,人生是一小宇宙,人的阴阳平衡,按时序养生,做到天人合一,人就不会生病。
总之,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人生的基本观念,充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讲,天人合一是儒道诸家学派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从小的方面说,它对民众的农业生产活动,养生之道,以及宅院、陵墓建筑等具有深刻影响。天人合一观念构成了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大特色。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2-12-16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1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