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6 评论:0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南朝齐梁时人刘勰撰。全书50篇,分上下两编。开头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文之枢纽”,即是全书的总纲,即所谓“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传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里表明,刘勰是以儒家的圣人之道并参照“纬书”和《楚辞》的有用部分而进行创作和批评的。从第6篇到第25篇是讨论各种文体的源流、特色和具体作品的。其中《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谏碑》、《哀吊》属于有韵之“文”一类,而《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则属于无韵之“笔”一类。《谐隐》、《杂文》兼有“文”、“笔”的共同特点。

下编25篇除《序志》外,都是从多种作品和历代作家的写作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文学理论、创作经验和写作方法,是全书的精华。《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可归入创作论,而《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属修辞学,以下《养气》、《附会》、《总术》、《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探讨了文学修养、作家成就、作品欣赏和批评等问题。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的影响,“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同时很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主张在继承前代遗产的同时不断创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文心雕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观点。“神”即“神思”,指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和统一。刘勰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等等。他重视文气,提倡风骨,反对单纯追求词藻之美的形式主义倾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骨”则要求作品表现上的刚健清新,义理充足,正气凛然。

《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是圣人着述经典的根本原则,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派生。这进一步发展了荀子、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征圣”的观点,并成为整个《文心雕龙》的立论根据。

在《知音》、《程器》等篇中,刘勰精到地论述了批评鉴赏问题,指出批评应该有全面的态度,应从作品客观实际出发,批评家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养,提高自己水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通过大量的阅读鉴别,增加阅历才能给作品以正确评价。

刘勰还对文章体制和源流进行了认真考察。从第6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止,用全书五分之二的篇幅分别论述了34种不同文体,对每种文体都“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为后人认知、辨识不同文体的特征和作用,提供了颇具价值的意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
下一篇:天命思想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