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汤显祖的《牡丹亭》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2 评论:0

汤显祖,明代着名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所居名玉茗堂、清远楼,即在临川城之沙井巷。汤显祖一生着述颇丰,诗词文赋,均有成就,而最有成就的当推他的戏曲创作。他的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意义。

《牡丹亭》的思想意义首先体现为在“情”与“理”的冲突中突出地表现“情”的力量,从而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正常情感和情欲的罪恶。《牡丹亭》表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福建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娘,梦中与一少年相遇于牡丹亭畔,醒后相思成疾,抱恨而亡。3年后,广州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路经南安,拾得丽娘画像,爱其美貌,终日赏玩。丽娘幽魂出现,见柳即乃昔日梦中之少年,令柳掘坟而丽娘再生。两人后即往淮安求杜宝准婚,杜宝却上书皇帝告柳私掘女坟,柳与丽娘亦上书申辩,得到皇帝认可,两人终成夫妻。这似乎是一个荒诞的故事,然而却以“情真”赢得了千百万人的欣赏和情感共鸣。明末冯小青有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牡丹亭》之所以能赢得如此强烈的共鸣,在于它表现了“情”的力量和“情”的合理性,抒发了埋于人们心底的共同的情感追求。

《牡丹亭》的思想意义还表现在作者塑造了杜丽娘这样一个“有情人”形象,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光彩夺目的。作者一方面极力渲染封建礼教对丽娘情感和行为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大胆地表现丽娘对“礼”的冲击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近乎“密封式”的封建家庭,这种环境好似一个牢笼隔绝了丽娘与外界的联系,就连上后花园也是犯禁,衣裙绣花也被干涉。然而外在的约束毕竟无法压制内在情感的萌发,《关睢》之诗引起了杜丽娘“人而不如鸟乎”的感叹。而偶涉花园,更激起了她青春的冲动,于是在明媚的春光中,丽娘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终至梦中相爱,伤情而死。作者以丽娘伤情而死,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春和爱情的扼杀;而以丽娘的死而复生,热情赞美她对爱情的追求,在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上,作者突出地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及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传出了要求人性解放的强烈呼声。

在中国戏曲史上,《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也是颇为突出的,前人评曰:“《牡丹亭》一出,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语)《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创作方法上表现了卓越的浪漫主义精神。作者为了表现“情”对“理”的冲击和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以“生死——生”的结构框架表现杜丽娘对于爱情的追求,以显现这种追求的艰难及其不可遏制。前人评其“惊心动魄”、“无境不新”正是指这种浪漫主义的特色。《牡丹亭》的人物形象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杜丽娘,她在梦中与情人相会,而梦后伤情至深,直至描容殉情,这无疑越出了生活之常规,但在表现作品的题旨上却是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其次,《牡丹亭》的人物艺术形象塑造真切、生动。王思任评价说:“其款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这种“妖”、“痴”、“软”等确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牡丹亭》人物形象个性突出、栩栩如生的特色。《牡丹亭》的艺术成就还突出表现在它的语言风格上。《牡丹亭》的语言文采华丽而不废本色,在“本色”与“文采”之间“酌而用之”。王骥德赞美其语言是“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曲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