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亦称“戏文”,是宋元时期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明代开始,南戏逐渐演化为“传奇”,并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南戏剧目现今可知的大约有170余种,但全本流传下来的只有3种,这就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其余只是一些残本或经明人改编的剧本。
关于南戏的起源,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在此,徐渭点明南戏发源的时间是宋光宗年间,地点为永嘉(即温州,所以南戏又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并写出了最早的剧目。比徐渭略早的祝允明在他的《猥谈》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将南戏的起源提前了70多年。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南戏确是滥觞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但当时还只是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技艺,各方面尚未成熟。直至宋光宗朝,南戏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曲形式,并出现了《赵贞女》、《王魁》等剧目。
南戏起源于南方,在艺术渊源上也不同于元杂剧。元杂剧主要从金院本戏发展而来,而南戏则更多地源于南方民间的歌舞小戏,并在这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宋杂剧和民间技艺的艺术成分而趋于成熟。南戏由于在形成过程和艺术渊源上与元杂剧并非同途,所以南戏的艺术体制和艺术表现手段也有与元杂剧不同之处。
首先,南戏在剧本体制上和元杂剧不同。元杂剧由于音乐结构的限制,形成了“四折—楔子”的艺术体制;南戏则没有如此严格的限定。它较为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往往根据情节的需要来设置“场次”,而且场次的多少没有一定的限制,每场戏也有长有短,因而显得较为活泼灵动,不像元杂剧那样要受到音乐结构的束缚。
其次,元杂剧在演唱体制上是“一人主唱”,而南戏是场上角色可以分唱。这样,它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角色在塑造人物时灵活自如,更富表现力。
南戏作为我国戏曲的一种早期形式,在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后期的南戏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等着名曲目,对明清的传奇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4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