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思辨分析的方法及观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5 评论:0

所谓思辨,就是分析的思维,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它与综合的、直觉的思维不同。思辨分析的方法,在中国古人的头脑中不像西方那么受到重视,但也并非完全被忽视。孔子就特别强调学与思并重,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肯定了思辨的必要性。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宣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虽然他所谓的思主要指关于道德方面的思考,但还是充分肯定了思的作用。《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思维必须缜密,辨析必须明白。《中庸》又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所谓“尽精微”,即是进行微观的分析。孔孟重“思”,《中庸》更重“辨”,由此看来,儒家并不排斥分析的方法。但儒家对于自然事物和辩论方法并不很感兴趣,他们所讲的思辨主要是关于人伦道德的思辨。儒家之中比较讲究进行概念分析的“名辨”之学的是荀子,但荀子也同样认为,那种没有现实作用的思辨,那些不是当务之急的考察、分析、研究,都应当被弃而不顾; 如果是关于君臣的道义、父子的亲情、夫妇的关系之类,就应当每时每刻加以切磋研讨。儒家这种把对自然界和抽象问题的研究,都看作无用之辨、不急之察的态度,表现了一种思想观念上的狭隘性。

墨家比较重视分析的思维方法,《墨子》一书中所保存的《墨经》,其《经说》部分显示出墨家分析思维的光辉成就,他们在古代科技史上的贡献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先秦的名家对于分析思维特别注重,提出了许多着名的逻辑问题。名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惠施的“历物”十事,既体现了辩证思维,也表现了分析思维。另一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离坚白”之说,所谓离,就是分别、分析的意思。但名家的分析陷于“苛察缭绕”,甚至流为诡辩论,不如《墨经》学说精确。到了宋明理学时代,新的哲学挑战促使中国哲人加强思辨分析。朱熹对此就比较重视,他曾经在《大学或问》中说,学问之道“盖必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也就是说,分析与综合必须并重,分析的目的是深入问题的精微之处,不使其概念含混不清,而综合必须是在分析的步骤之后,目的是达到更大的理论解释力。朱熹本人就是分析、综合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学说,才建立起一个内容繁富的宏大体系的。故清代全祖望称赞他“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从分析研究自然和社会众多事物、现象入手来达到真理的认识,但是他实际上 一生主要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对于自然科学并没有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注意形式逻辑的研究,总起来看,他的分析思维的水平也并没有达到西方某些哲学家的高度。总而言之,古代中国人在思辨分析方面是一个弱项,主要是分析的观念比较淡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