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神秘体验和气功观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5 评论:0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它可以随意义层面的不同而形成多种解释。它可以是宇宙的和谐状态,比如《老子》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可以是人的精神价值,比如《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可以指人的生命形态,我们这里所说的“气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气功”在古代称为“行气”,是长生术的一种。宋代郑樵的《通志》把古代长生道术方面的书籍分成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和修养等类,像吐纳、胎息、内视、辟谷等就和后世讲的“气功”关系密切。传统的道家把养生之术分成内丹、外丹两种,外丹注重服食,内丹则注意修养。修养既包括导引(身体的体能锻炼),又包括行气(身体内部机能的协调),所以总的来说,气功和养生是紧密相连的。行气虽然是一种可操作的养生方法,但行气观念本身却有着丰厚的宇宙认识论的背景。《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抱朴子》说: “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有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行气成为互通天人的重要途径,这样就把宇宙本体、人的精神价值以及人的生命状态三者合而为一了。

对具体的“行气”的实践而言,吐故纳新是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所说的“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在具体的实施当中,一方面要注意行气的时间,要吸收早晨的生气,排除夜间的浊气,另一方面要注意行气方式的细致舒缓。传统的道家讲究在吐纳时把鸿毛置于口鼻之上,做到气出气入而鸿毛不动。行气的最高境界是胎息和守一。胎息是指行气时“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是一种用身体进行能量交换的境界。守一往往与内视相连,要求行气者在闭目之后能用目光照亮体内,消除蔽障,而看到人的清神。到了行气的最高境界,养生才达到极致,而这在我们看来,无疑是一些具有某种超常性质的神秘体验。

行气的理论和实践早在战国初期就已产生,到了东汉日趋成熟,魏晋时已是蔚为大观了。晋代葛洪所着的《抱朴子》里出现了非常完备的理论系统。以后,“行气”越来越多地被民间社会所接受,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也更加显着,更加落实在了“运功”的层面上。“气功”在民间社会的流行又往往和民间固有的信仰、宗教相结合,“气功”本身所暗含的神秘性被凸现出来,成为一个组织的聚合手段。这样,除了一般的保健、医疗功能之外,气功又具有了某种社会功能。比如在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当中,“会气功,能刀枪不入”就成为义和拳团体一个很重要的组合因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1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神话和“怪力乱神”
下一篇:声情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