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三教合一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96 评论:0

三教,即儒学(教)、道教和佛教。儒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思想伦理体系的主导,是在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而由传统的神仙方术和巫术发展而来的道教于东汉时创立,佛教也于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后三大思想潮流在不断的冲突中趋向融合。至明清时期,以儒学为主导,佛、道相辅助,儒释道三教由融合而趋合一,是宗教、文化交融的自然趋势。其时,儒释道三教中的有识之士,均倡导泾渭合流、兼容并蓄,大量吸收另外两教的思想,以达到融圆阔大的更高境界。

众仙图

  儒释道三教共栖,构成一个奇特的神界。

中国的传统儒学在天道观和修养方法等方面受传统宗教的影响,本来就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南北朝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使儒学的宗教性质大大得到深化。宋明理学(尤其是心学)内涵大量的佛道思想,这是三教合一在儒学上的体现。明代大儒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明确地指出,佛道二教与儒家学说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即“二氏之学,其妙与吾人只有毫厘之间”。其他许多思想家也纷纷指出理学是“儒表佛里”,心学为“阳儒阴释”。宋明理学深摄佛教思想,首先在作为其理论根本的“心性”说上即有所体现。“心性”是儒学传统中最为注重的,隋唐时儒学的“心性说”与佛教的佛性论已发生融合。隋唐佛教的佛性论实际上演变而为一种佛性化、本体化了的心性理论,而隋唐佛教的这种理论思想同时作用于儒学,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方便,使宋明理学吸纳了大量的佛学思想。宋明理学中的根本范畴“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由于受隋唐佛教“佛性”论影响,而蕴含了佛性化、本体化的意义,因而“心性义理之学”——宋明理学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种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其次,宋明理学的外在修行方法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修心养性”变为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证悟。朱熹有“豁然贯通”之说,即是谓此。此外,宋明理学家提倡的生活方式,比如内省、“半日读书,半日坐禅”等,更是与宋明时期的禅宗佛学的修行方式相近。再次,宋明理学在思想内容上反复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实际上也是儒释道合一的产物,“灭人欲”中即可见宗教的禁欲主义思想。

本土自生的道教也在与佛儒二教的冲突中与对方融合,本着“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之旨,于宋元时期建立了三教合 一的“全真道”。全真道教祖王重阳出身儒门,又谙于佛典,曾 一度深入佛教,自称“七年风害,悟彻《心经》无罣碍”。他高标三教归 一,以三教合一为旗号树宗立教。全真道有“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之说,意为道是宇宙间的最高理则,也是唯一理则,无论仙、圣、佛,所体悟的道是同一的,所以儒释道三家体悟证道之心也是一致的。道教流传至明初又出现了以融合三教思想闻名的“武当派”,该派创始人是着名道士张三丰。张三丰力主三教合一,他认为,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仅是由不同的人创立而已,实旨是同 一的,“牟尼、孔、老皆名耳”。他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 ‘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因而他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同一的主张“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佛教在六朝时期从“导民向善”出发提倡三教合一,发展至北宋以后,从三教之学的中心义理着眼,强调三教同源而倡导三教合一。北宋之后佛教中也有不少人持三教合一说,比如僧赞宁曾说“三教是一家之物,万乘是一家之君。”至明清时期,佛教继续内外融合的趋势,“三教合 一”成为名僧禅师的共同主张。比如明末清初的六贤禅师,自程朱理学转而参禅,因而结合理学思想提出了三教“理实唯一”的主张。三教同归一“理”的思想显然是受到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明代四大高僧,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也均大力主张儒释道三教一体,强调“理无二致”、三教同源,对儒释道三家调和兼摄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之学经长期宣扬,渗入社会土壤,因而互相之间兼容并蓄、取同存异,“三教合一”是自然而成。此外,统治阶层也倾向于用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方式处理三教关系,增强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9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