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三国故事与《三国演义》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9 评论:0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成书约在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

三国故事早已流传民间。隋炀帝时,已出现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杂戏(《大业拾遗记》)。唐初,一些三国故事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刘知己《史通·采撰》)。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至宋,“说三分”已成说话的专门科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当时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 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三国故事还被大量搬上舞台。金元时演出的三国故事剧目现存即有四五十种,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等重要情节都已具备。三国故事的话本,现存最早的是元至治年间所刊《三国志平话》,其故事已粗具《三国演义》规模,但情节颇与史实相悖,“词不逮意,粗具梗概而已”(鲁迅语)。尔后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三国故事与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上,大量吸收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范晔《后汉书》的材料,创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止,演述了百余年间的历史故事,着重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小说描写在镇压黄巾起义后,统治集团内部军阀混战,17路诸侯声讨董卓,董被杀,曹操统一北方,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赤壁战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司马氏取代曹魏,灭蜀灭吴,三国统一于晋。

《三国演义》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大致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在小说中,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者借此来概括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民心向背及人民反对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封建意识。

在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中,作品把曹操集团与刘备集团作为主要对立面,并把刘备集团放在中心地位。作者继承了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拥刘反曹的传统,把曹操作为反面人物来写,通过丰富具体的细节和生动的心理描写,深刻揭露了曹操残暴、狡诈的性格,以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恶劣品质。对刘备则是作为正面人物加以刻画,他以宽仁待民,施行“王道”,其言行与曹操形成鲜明对照。在作者眼里,刘备是理想统治者的化身,反映了作者正统的封建道德观。与正统道德观并存的是作品对民间义气的大肆渲染: 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关羽“千里走单骑”、“身在曹营心在汉”,直到张飞要为关羽报仇,刘备要为关、张报仇而攻打东吴。义气一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扶助、知恩图报的生活准则,有其积极面; 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消极作用。此外,《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对诸葛亮,集中表现了他的惊人智慧和绝世才能;对张飞,则突出他疾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其他如赵云的忠诚、周瑜的量狭、鲁肃的忠厚、孙权的明智等,都刻画得较成功。作品对战争的描写,吸收了《左传》的优长,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写出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和力量对比,民心的向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作者笔下,大小战役千变万化,各各不同。写法上或实或虚,或浓墨重彩,或旁敲侧击,把紧张激烈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具有旋律感和诗情画意。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明快流畅,造词用字较为精练,抒情写景则较简略,它不仅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刊本甚多,仅明就不下20多种。书贾刻书时,屡易名色,极不一致。明嘉靖元年(1522年)刻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是现存最早的刻本。全书24卷,分240节。此后新的刊本不断出现,卷数、回目、引用诗词及正文均有改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的评刻本。毛本较接近原着面貌,对研究小说史和罗氏思想及创作很有价值,成为近代以来最流行的本子。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9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