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全性保真的养生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0 评论:0

全性保真的养生观,儒、释、道三家及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都有所涉及。对养生问题各家主张不同: 儒家宣扬经世济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做种种入世的事业;释家主张与世无争,把着眼点放在跳出六道轮回,归向西方极乐世界的至高目标上,故而是出世的;而道家以“清静无为”为处世宗旨,崇尚自然,继而发展到后来的道教以长生久视、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心性的修养十分重视,也就是重视思想、精神以及情绪上的修养。这一点大大不同于西方的养生学。西方养生单纯讲健康长寿并以此为唯一的目的,而不涉及心性与道德的修炼,因而在养生着作中仅仅限于对体质与力量的阐述,而中国传统养生学还有其另一方面的追求,即全性保真以达性命双修。性命二字,中国不同思想家、医学家、气功家有不同的解释,就是道教内部各派意见也各异。一般讲,性指意识活动——神,命指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精与气; 性指心性,又谓“真意”、“真神”,命指生命、形体,又谓之“元精”、“元气”等。西方的养生倾向于“修命”,中国的养生讲求性命双修,其途径主要是全性保真,也就是说,通过修性来修命,即所谓的“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

儒家本不以养生长寿为主要目的,只求人的自我完善,但其思想观念及道德行为规范里却也含有养生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儒家要求待人以宽,予人以惠,做到“忠恕”,对己则“罕言利”,节俭、平心,淡泊。这种思想品行的修行,从养生学角度看来,亦属致寿之道。孔子说过“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以及“仁者寿”的话。所谓“仁者”、“君子”即是心性通达、道德高尚之人,这些人往往长寿。《春秋繁露》对此是这样认识的: “故仁人之所以长寿者,外无贪而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儒家四书之一《大学》有“心广体胖”一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说: “胖,安舒也”,“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儒家认为,有修养的君子平时心胸开阔,所以体貌安泰舒坦,优哉游哉。这就反映了“修身”和“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

佛教虽然讲的是出世,不像道教以长生不死为修习宗旨,但佛教主张无欲无求,在平常生活中放弃一切不必要的攀缘和杂念,不断修习,以达参悟禅机,明心见性,这在客观上起了固定生慧,了却烦恼,使身心轻安、情绪愉悦的作用。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达到了祛病延年的效果。自古以来,享有天年的高僧为数不少。我国养生文化中,道家,尤其道教在我国传统养生长生术方面地位最为重要。它以虚静无为、抱朴守一、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为宗旨,不仅追求长寿不死,更将白日飞升、羽化登仙作为其修道的最高境界。其修炼方法用于求不死,固然徒劳,借以养生,则颇有裨益。事实上道家不少修炼方法,一直在起着延年益寿的作用,对养生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精神修炼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清静无为,《老君清静心经》里也说: “心既自净,神即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名为得道。”为了达到清静之境,根据“载营魄抱一”(精神与身体合一)之说,运用静坐法,使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如气功家所说的意守丹田,神不外驰,使身体同精神合一而不分离,以求神气浑然如一。这也就是道家的“内守一气以养精神”的“守一”法,它成为道家气功的一项基本功法。在《庄子·养生主》篇中,专门论述了怎样护养生命之主——精神,提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气功的具体方法是“心斋”、“坐忘”。所谓“心斋”就是心志专一,凝神于气,意气合一,最后进入“虚”的境界; “坐忘”一开始就要进入一个较高境界,要排除干扰,摆脱一切欲望,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忘掉一切,甚至仁义、礼乐这些重要东西,最后连自我都忘掉,这样便会通体光明,空无一物,达到“虚”的境界。《庄子·在宥》篇中指出,养生理论虽然很深奥,但做起来无非是按照“心斋”、“坐忘”的要求,保持清静,神形内守,形不外劳,心无外虑,目不外视。道教修炼,以精、气、神为核心,在丹经中称为三宝,犹生命之三大元素。《仙神隐》指出:“勿要损精,耗气,伤神”,“三者既失,真气耗伤”。内丹家更将此作为“内丹”修炼的核心。所谓内丹,是汉唐以后道教徒为羽化登仙而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原理完全仿照外丹而来:外丹烧炼要用炉鼎,内丹修炼则以人体为炉鼎;烧炼外丹要用黄金、朱砂、雄黄、雌黄、硝石、云母等为原料,修炼内丹则以人的精、气为药物,以神(意念)为火候,进行修炼,使精、气、神三宝凝聚不散而成内丹。它实际上是集静养、吐纳、导引、服食乃至房中诸种方法之大成。

导引图

此为清人绘《导引图》二十四式之一——养血脉导引式。

就医家而言,由于祛病延年本属职责范围,所以于养生之术尤多贡献。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组成,书中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养生方法,指出养生者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并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一系列的养生原则。在形神的调养中,既主张从适劳逸、慎饮食等方面来养形,更重视从和七情、静思虑等方面来养神。《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时候,知道养生智慧的人,效法阴阳生克的道理,懂得修身养性之法,饮食有节度,生活起居有规律,使身心保持平衡和谐,如此才能够活得百岁,尽其天年。心情要安静,生活要朴素,不为物欲所蒙蔽,不为外物所惊扰。掌握了养生之道,才能保全生命,不受危害。纵观儒、释、道、医诸家,凡是以养生为目的的思想,无不以意静为主,这是中国古代养生观的统一之处。古代养生家都强调“养莫若养性”,“养性”即道德修养与精神修养,包括修心、养神、节欲、戒怒,这些都包含在“意静”之中,只有“意静”,才能全性保真,达到性命双修。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