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清代朴学和乾嘉学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8 评论:0

清代的“汉学”,又称“朴学”,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以考据为主的学术。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清初顾炎武的治学方法,结束于鸦片战争时期。由于它影响巨大,历时较长,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思想史上,常常与宋明时代的理学并称。

清代着名考据学家段玉裁、王念孙、钱大昕

明末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促生了市民阶层的近代思想意识,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和满族入关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激烈复杂,整个社会呈现出“天崩地解”的动荡状态,从而产生了一批与民族斗争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的思想巨人,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这些思想家运用考据方法的目的,只是在于通过对古典经籍文字上的训诂考证,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不能称他们为考据学或汉学。到了18世纪的乾嘉之世,清代封建统治对文化思想进一步加强了专制控制,大兴文字狱,凡清朝统治者认为有忌讳的书籍,都被查抄烧毁;同时又采取软的手法,把大批隐逸的学者请到清政府设置的四库馆和明史馆,让他们脱离社会现实斗争,专心于一字一句、一笔一划的训诂考证,以消弭他们的民族意识。这就是乾嘉汉学出现的原因。它之所以称为汉学,又与它当初反对宋明空疏的义理之学有关,这就牵涉到所谓经学的历史问题。还在明朝末年,就有人指出王阳明心学流于玄虚,王学中人,口谈心性,实际却是呼奴狎妓,醉卧庵堂,不仅学术空虚腐朽,而且败坏社会风尚,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也毫无应对办法。于是有的人主张抛弃王学,尊崇宋学。因为朱熹他们毕竟还多少讲一点格物致知,叫人认真读书,研究事物,如果再掺入一些汉代的考据精神,这个宋学就比王学实在一些。后来,又有人进一步指出宋学的流弊也是空疏,直接提倡汉学,即汉代许慎、郑玄的训诂考据之学。汉学重实证,比空疏的宋学显得质朴,故也称汉学为朴学。

清代汉学已缺乏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所具有的反抗民族压迫和近代社会启蒙的思想内容。清代汉学的主要阶段即乾嘉汉学,先后分为吴、皖两派,吴派惠栋“其学好博”,但“识不高,心不细”,固守汉儒之说,不如皖派戴震能够“综形名、任裁断”,即能通过考证,综合归纳,按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断。戴震在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所表现的,是“由字以通辞,由辞以明道”,这就不能算是为考据而考据。戴震不是尽用汉儒之说,只是用了汉人的训诂方法,而其目的仍是求其有用的道和理,即求其义理,故在哲学上能提出一些唯物的观点,并能提出“以理杀人”的反理学思想。但戴震仍不免“繁称博引”的烦琐趋向。他的学生段玉裁和二王,虽在考证中善于归纳和演绎,堪称精粹,在音韵、文字学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他们却进一步把戴震烦琐主义的缺点,发展成为为考据而考据,走上了偏枯的道路,失去了反理学的精神。这在政治上正是迎合了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清代最初的汉学原本是因反对宋明理学而起的,清初学人对古代经史的研究,重训诂,凭实证,用以阐明其精义所在,为社会提供切实有用的东西。但是汉学家们越到后来,就越舍本逐末,这种倾向在戴震之后已很明显。他们把训诂考证视为目的,结果出现的是一批音韵派、训诂派、校勘派、金石派、辑佚派等等,他们对经史的研究,流于支离琐碎,忘记了现实世界。这就是清代汉学发展到极盛时期的情况。这种情况当时就引起章学诚、汪中、焦循等人的不满;以后的龚自珍,魏源和清末的康有为,他们眼看清王朝政治腐朽,外患又日渐严重,对汉学更是大为不满,于是把以前常州学派庄存与、刘逢禄曾提倡的公羊学,树为旗帜,大搞托古改制。因此,在鸦片战争前后,公羊学开始左右清代晚期的学术思想,而乾嘉汉学也就从此衰颓不振。但是,乾嘉汉学对史籍的考证、订伪、整理,对中国文化史贡献巨大,历史上不少的古籍,经过他们穷年累月的考订,才算斩去了葛藤,变得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条件。清末学者阮元曾将他们所考证训诂的着作,汇编为《皇清经解》和《续经解》、《经籍纂诂》、《十三经校勘记》等巨着,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总之,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经过“汉学”转化,已趋于暮气沉沉,思想的创造力枯竭了,这也与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行将没落是一致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