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魏晋时,多被用在对人物的品藻上,后来逐渐进入文艺品评领域。南朝谢赫在《画品》中把“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之首,将气韵确定为绘画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唐宋以后,不少文论家把有无气韵、神韵作为衡量作品成败优劣的尺度。它已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创造与鉴赏的审美要求的极高准则。气韵这个范畴是由气和韵两个概念历史地组合而成的。气原为哲学范畴,古人把气视为天地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基,作为人来说,气既是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本源,又和人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在人物品评和艺术领域,它代表了个体的充沛生命力,与人的气质、个性、精神相连,意味着生命与精神的有力表现。没有气即没有成功的艺术。韵本指音乐的声韵,引申为音乐形式的和谐。在品藻人物时,用来形容文人雅士超凡脱俗的个性风度和生活情调,即人格美所体现的清虚玄远的情感风格,它和个性特有的才情、智慧、风度直接相连。成为艺术范畴后,它指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的一种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审美意味和情感力量,气韵即是这两者的融合。作为美学范畴的气韵,其涵义是多层面的,首先它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美感力量,一种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这种美感力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艺术作品对客观对象的气韵的表现。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是针对人物画而言的,这就要求作品能把人物的精神风貌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样山水景物等也各有其内在的气韵,在表现自然美的题材以至整个艺术创造领域中莫不如此。但作品既是艺术家的创造,因此另一方面又须表现艺术家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艺术家主体的精神、气质也必然在作品中得到呈现。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视艺术家主体的个性品格对作品的影响。宋代郭若虚认为艺术家人品高则气韵自然生动。这便把艺术家主观的人格精神提高到审美创造的首要地位。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作品内在的富有生气的美感力量,它既包含着与音乐相通的节奏韵律之美,又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在精神之美。它与人的个性气质相关,是生命的律动和个体的才情智慧与精神之美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内在生命与外现形式高度交融而产生的审美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情趣,是作品内在生命力最重要的表现。其次,气韵又是超越艺术形象的主观审美体验。它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又不必过于注重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铺张描绘。它是超越外在形象的,它不满足于个别对象的形式模仿,而要求艺术家由有限发现无限,宏观地展示人类与自然生命运动的无穷情趣和生机。它追求内在性、本质性和超越性。因而在审美接受过程中,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由于其内在的生命结构与情感力量,必然给欣赏者心中造成一个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对这种气韵的把握也必然是主观的、直觉的和超越的。气韵的生成是艺术家主体心灵的外化过程,而气韵的接受则是指向欣赏者心灵的内化过程。因为气韵不仅表现于艺术形象的形式美,而且重在自然蕴藏、自然流露。须鉴赏者细加品味,方能感受其生命力。第三,气韵也可指作品的艺术风格。如称曹操之诗“气韵沉雄”,称中晚唐诗“气韵衰飒”,清代黄钺《二十四画品》把气韵列为一品,也指的是艺术风格。它代表了某个时代或具体作品的风格特征与审美理想。另外,在气韵这个范畴内,气与韵两者也是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有气无韵,则会显得粗野直露,缺乏深远之致;有韵无气,则会柔弱无力。因此兼而有之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总之,气韵体现了主观精神力量与自然宇宙的内在生命的统一,它呈现为一个诉之于直感的形象,处处显示生命的律动,同时又渗透着一种内在的、精神性的美。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艺术作品的超越于具体形象之外的审美力量的一贯特点,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体特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6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