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平等和均富观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1 评论:0

儒家经典《礼记》的《礼运篇》描绘了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世界,主张“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表达了对公正、平等社会的向往。这个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诸子的均平意识,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再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都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政治理想或社会模式中甚为古朴的平等观念。

倡导伦理平等,是中国古代平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有“人皆可为尧舜”的说法,表达了“成圣”面前人人机会均等的思想。墨子批评儒家爱有差等,提出了“兼相爱”的主张,即不分人我、不分亲疏、无差别地爱一切人。他又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以尚贤使能,即不分血缘、亲疏和等级贵贱,只以才能和德行作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标准。这是倡导在贤能面前人人平等。墨子还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认为当官的不能永远富贵,平民不能永远低贱。法家、兵家从现实政治利益出发,也要求不论贵贱选举贤才,法家还主张“法不阿贵”,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佛教宣扬“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在佛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个思想一方面冲击了儒家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许多普通百姓。北宋张载从天地气化生人的角度,提出“民胞物与”的着名论题,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应视百姓如兄弟,以万物为朋友,曲折地反映了等级社会中下层人民要求平等互爱的愿望。从农民起义的历史来看,2000多年前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起义口号,就愤怒地指出王侯将相没有天生的高贵之处。这种敢于蔑视现存等级秩序的思想,表现了农民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愿望;到南宋钟相起义,就不仅提出“均贫富”的经济口号,也提出了“等贵贱”即要求政治平等的口号。

桃花源图(局部) 清 黄慎

古代的均富思想与平等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度,小农经济成为支撑社会生存的基本支柱。受小农经济的支配,古代中国的平均主义思想,即均富思想一直十分盛行。这种均富的要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体现在历代思想家们的均富言论中,也表现在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均田、限田等土地经济政策中,还表现在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和旗帜中。

殷周时代流行的土地观念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拥有土地私有权,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天子,它只是以井田的形式分配给广大农耕者使用。西周的财政原则是量入以为出,任土所宜,平均负担,即按土地的好坏、距王城的远近等收取租税。当时的贫富差距不算太大。东周以后,井田制瓦解,土地逐渐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于是社会的贫富分化就严重起来。社会贫富分化一旦严重,要求均富的呼声就随即产生。春秋时齐国的晏子就要求权衡有无,平均贫富,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均富思想。孔子也说:有国有家的统治者,不要忧虑社会财富少,而要忧虑财富分配的不平均; 不要忧患人们贫穷,而要忧患社会不安。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不怕财物少,就怕分配不均,只要分配平均,社会上就没有贫穷的了。孔子教育弟子为政就以使民富为其要务。《管子》指出,国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蓄,以致有的农民荒年卖儿卖女,是统治者没有实行均富政策造成的。《礼运》的大同理想也鲜明地体现了早期儒家的均富思想。在大同社会里,人人有工作,工作不是为了自利,生产劳动成果和生产资料均为社会所共有,鳏寡孤独和有残疾的人都有所养,这就否定了财产私有,而主张财产公有、平均。平均分配土地的井田制,更像是一个美妙的梦幻,时时涌现在思想家的心头,而每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井田制的呼声也就越高。土地代表着财富,但是土地却是随着世运而转移的。自耕农所拥有的只是有限的土地,无常的天灾人祸往往使他们顷刻间失去土地变成赤贫。汉代初期,董仲舒针对富人田地连成阡陌,穷人却没有立锥之地的现实情况,提出要使富有的足以显示其富贵,贫困的足以生存下去,以此为标准进行平均财富,即限制占田数量,占田多的应分给无地的农民。董仲舒的均富要求,不仅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呼声,而且也在后世得到共鸣。不仅历代思想家要求均分土地,而且历代封建王朝也大多实行一些限田、均田、均税的经济政策,防止社会因贫富不均而引起各种矛盾激化。西汉末王莽称帝后,曾复古改制,恢复井田制,将土地视为国有,按人口授田。北魏孝文帝改革,实施均田制及相应的租调制,以一夫一妻家庭为授田单位分给土地,没有户等的区别。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为方田均税法,企图以类似井田的土地制度,均调土地和赋税。明代张居正改革,也有缓解土地兼并,保护小农利益的部分目的。可以说,历代统治者是认识到平均财富对维护自己统治的重要性的,且大多作了一定的努力。

最强烈的均富的呼声来自遭剥削而变得赤贫的农民。他们希望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足以养家糊口的土地,但是严酷的现实,常常使他们纵有一块土地也会马上失去。一旦天灾人祸发生,广大农民不是当流民就是饿死,他们只有通过造反起义,重新夺回应属于他们的土地。因此,几乎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把均富作为起义的旗帜。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看到社会上积财亿万而不救贫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现象,提出了“太平”(即非常公正平等)的口号。唐末黄巢起义以“平均”为口号。北宋王小波起义,南宋的钟相、杨么起义,都以“均贫富”为口号。元末农民起义喊出了“杀尽不平方太平”的呼声。明末李自成起义以“均田”为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中,农民提出了自己的土地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就完整地表达了人们要求均富的愿望。

均富的呼声作为对阶级社会剥削现象的一种回应,表达了人们要求实现社会正义,获得天赋的生存权利的正当要求。均富平等是人类社会应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但中国历史上农民的均富要求,往往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孟子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皮影艺术
下一篇:七国之乱和中央集权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