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品格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2 评论:0

品格是古代美学关于艺术鉴赏方面的范畴。品和格本也是单独使用的。品本义指事物的种类和等级,最初是魏晋时评鉴人物的用语。汉代选拔官吏采取察举征辟制度,以对人物的德行、才能的考察、评议为根据来任用人才。曹丕时,定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大中正之职,由中正将辖境内的人物按其才德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九品,按品的高低推荐任官。这种人物品藻的风气逐渐渗透入艺术领域,在绘画上,南齐谢赫着有《画品》,分六品评论画家。书法方面,庾肩吾有《书品》,分三品九等评论书家。诗歌方面,钟嵘有《诗品》,分三品评论诗人。甚至在围棋方面,也有沈约的《棋品》。后世则有《曲品》、《剧品》等,这种以品来定优劣的艺术评论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悠久的传统。格的运用则比品要略晚一些,它本指人的风格度量或事物的法式标准,因此格在艺术审美领域也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指风格、格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品有相通之处,如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虽以品为名,实则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与意境。二指在艺术创作中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标准。如传为唐王昌龄所撰的《诗格》即提出诗有生思、感思、取思三格,这实际上指的是创作构思的规律和标准。后来晚唐五代的《风骚旨格》、《缘情手鉴诗格》等书中,涉及的更是具体的如何谋篇布局、下字运语的创作技法与准则。品格这一范畴作为品与格两个概念的结合,主要是由品的涵义与格的第一种涵义组合而成的,格的另一涵义因其所指关乎具体的技法层面,故未被吸收到品格范畴中来。

所谓品格也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是指艺术作品高下等级评判的标准。如上、中、下三品九等的区别。唐代张怀瓘《画断》提出以神、妙、能三品为标准来比较画的优劣,之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说张怀瓘提出这三品,并“定其等格”,等格即指品格等级,又说这三格之外还有一种不拘常法的逸品。后人有把逸格放在神品之前的,也有只放在妙品之前的,但不管其排列如何,神、妙、能、逸这四种品格从此成为中国绘画评论的最重要的等级标准,并且影响及于其他艺术形式。大概说来,神品指形神兼备、立意妙合自然的作品,妙品指得心应手、笔精墨妙的作品,能品指技法功力深湛、能生动表现对象的作品,逸品指超越规矩、意趣出常的作品。在其他艺术中,有的便直接借用这四种品格来评论,有的则只是大致地说某件作品品格甚高。王国维说欧阳修、秦观之词,虽然也有艳丽之语,但终究有品格,和周邦彦的词相比,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其次,品格范畴另一层面的含义则指作品的风格和美感。刘勰《文心雕龙》将诗文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清靡八体,这实际是按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分为八种品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雄浑、冲淡、劲健、自然等二十四种品格,后来的《文品》、《词品》、《赋品》,以及清黄钺的《二十四画品》描写气韵、神妙、高古等二十四种品格,潘曾莹《红雪山房画品》列举幽秀、高洁等十二种品格,也都是同类之作。以风格来评论艺术也是中国美学的一种传统风尚。在这个意义上,不同品格之间的关系便不像前一个层面那样有着高下优劣的差别,雄浑和自然的不同品格都能给人带来同样丰富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不同的风格在审美价值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风格内部的高下差别,而不存在风格之间的优劣不同。尽管品格范畴有着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含义,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这就是中国美学向来强调的艺术品格与主体品格的辩证统一。汉代扬雄曾提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之说,清刘熙载也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典型地代表了古代美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主体人格、情志的呈现的观念,即是说艺术作品的品格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品格的产物和对应物。人的品格就是其人品、人格。从品格作为艺术高下评判标准的角度来看,艺术品格的高下差别取决于艺术家主体品格的高下差别,主体品格高,则艺术的品格就高,反之亦然。从品格作为不同风格的表现来看,艺术品格的不同也暗示了主体品格在人格价值上的不同取向,艺术家人格趋向于山林隐逸,其作品也往往是清幽淡远的风格。因此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品格体现了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审美趣味,人品美与艺品美是一致的。古代艺术特别强调学艺先学做人,人品是本,艺品是末,不可本末倒置,否则便是“倒做”了。这是品格范畴内的基本要求,但另一方面,尽管人品决定艺品的观念是主流,古代美学也并没有把这一点推向极端,因为人品毕竟无法取代艺术创作的一切因素,除人品外,艺术家的才能和主客观条件对创作也有重要影响。历史上一些大奸臣所创作的艺术品,如蔡京之字、严嵩之诗、阮大铖之剧,在艺术史上也都有其一席之地,并未被一笔抹煞,这种看法也可追溯到不以人废言的传统观念上。因此古代美学更强调两者之间辩证的和谐统一关系,这就是品格范畴在总体上的审美理想。

春山瑞松图 宋 米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6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皮影艺术
下一篇:七国之乱和中央集权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