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是民间工艺美术和戏曲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用驴皮、羊皮雕刻成戏曲人物,利用关节活动原理,由艺人操纵表演各种动作,经灯光映射于白色屏幕,形成活动的影子,供人们娱乐观赏。其雕刻方法颇似剪纸艺术,故属美术范畴。皮影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外戚传》,大致说汉武帝非常思念已故的李夫人,有一位方术之士就设法张设帷帐,点燃灯烛,叫汉武帝远远望着,可见李夫人的形貌。此种有帷帐、灯烛、李夫人之貌的现象可能就是皮影戏的端倪。但皮影戏的真正繁荣期则在北宋时期。《东京梦华录》、《事物记原》等详细记载着当时汴京“瓦肆”有诸多“影戏”、“弄影戏”表演各种节目。南宋时,临安(今杭州)“瓦舍”有50多处,而且皮影制作十分精巧。明清时,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清末,各地皮影名称不尽相同,陕西叫“影戏”,河南、山西称“驴皮影”,江浙一带叫“皮囡囡”,四川叫“灯影戏”,福建则称“抽皮猴”。因皮影戏演出设备简单,五六个艺人,边操作皮影,边演唱,数人锣鼓琴笛伴奏,便可热热闹闹地演出了。因此,颇受群众喜爱,得以广泛流传。由于皮影艺术的独特表演形式及皮影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它不仅流行于我国城乡,而且传播到国外。例如14世纪中叶传到波斯,明成化年间传到埃及,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18世纪,经西方传教士的介绍,传入法国。许多国外人士不仅欣赏皮影戏的表演,更把皮影作为民间艺术品收藏。因此,皮影是演具和审美价值同具的艺术品。
皮影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物雕刻方面。民间艺人善于把戏曲中的各种人物作典型的、固定模式的形象设计,头部的面相或忠、或奸、或善、或恶、或美、或丑,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皮影与戏曲的不同点是皮影的头只能作左右两面的反转,而以手足动作辅助人物情节发展,所以皮影头部一般刻为正侧面,称“五分脸”,“半边脸”,但佛祖、菩萨、神仙等则作正面脸,以示其严肃性。雕刻的技法分空脸(阳刻)和满脸(阴刻)两种,空脸是用线条刻出五官,如同剪纸;满脸适用于花脸小丑人物,即用阴线刻出脸部结构,空间染脸谱色彩。雕刻工具比较复杂,需用十多种大小不等的刀具,有平刀、弯刀、新月刀、三角刀等特制工具。刻线讲求刀味,既准确,又要生动。仕女像细如毛发的雕工,显示皮影艺人的卓绝功底。除头部外,服饰也是皮影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头盔、发髻、衣衫,都用装饰性图案阴刻而成。染色分植物色、矿物色两种,也有用外来的品色,染到皮上后能有透明度即可。染后用桐油罩色,以求耐用。色相多采用红、绿、黄、青莲、黑等,对比强烈,在灯光映照下视觉效果颇为活跃。其活动关节有十多处,如头、上身、下身、手、腿、臂、脚等部位。表演时,按照各地地方戏曲演唱,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