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民间雕刻艺术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4 评论:0

用竹、木、石、牙等自然材料雕刻成各种艺术品的历史由来已久。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木雕、牙雕、骨雕等作品。商代的各种石雕人物、石磬等的雕刻水平已很高,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木雕(漆绘)、石刻(包括陵墓石像)等则更多。盛于南北朝的佛窟石雕,更是精美的艺术品。但雕刻艺术真正流传于民间,并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则在明清时期。

民间雕刻艺术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竹雕。以竹为材做成的文具、瓶盒、扇骨等雕饰各种图文的民间工艺品。其工艺有保留竹青的“留青雕”和将竹去青留簧经煮、压、晒、胶合成型后雕刻的“翻簧雕”两种,技法有阳刻、阴雕、浮雕、镂雕等。古代最早的朝笏是用竹制的,刻有纹饰。晋王献之有斑竹笔筒(“裘钟”),唐王倚家有一笔管,“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宋代詹成所制的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具玲珑活动”。明代嘉靖年间嘉定竹刻名手朱松邻(字子鸣),其子朱小松,孙朱三松的竹刻艺术颇有造诣,史称“嘉定三松”,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图》、《牧牛图》笔筒。清代以后,南方各地都有竹刻艺术品生产,主要产地有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等,大都以实用品为主。其中竹根雕刻是利用根料自然形态,因材施艺做成,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的艺术观赏品。

田黄石雕观音像 清

牙雕。动物牙、骨具有细腻、温润、光泽的自然属性,故适宜作雕刻工艺品。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各种骨牙雕刻,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牙雕双头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过3件杯状牙雕,刻有饕餮、夔龙、凤鸟等图案,西周时的《狩猎、车马图刻纹骨板雕》雕工十分精细,车马、人物、小兽组成一幅原始绘画风格的装饰品。明代已经出现多层次象牙球。明曹昭《格古要论·珍宝论》说: “尝有象牙圆球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谓三鬼动球。”清末,广州雕刻的象牙球达十多层。北京牙雕工艺也很发达。但象是世界保护动物,象牙雕刻已成为历史。

石雕。源于原始社会的各种玉石雕刻。商代的《虎首人身像》、《虎食人像》以及《青白大理石虎纹磬》等都是石雕精品。春秋战国时期的《刻花石板》、《对兽纹透雕石板》等也是存世佳作。两汉以后,发展陵墓石雕,如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南北朝时的陵墓石兽等等。但通常所指的民间石雕泛指明清以来各地特色作品,如福建的“寿山石雕”、湖南的“菊花石雕”、浙江的“青田石雕”等等。这些石雕均以或石质材料、或色泽、或纹理等方面的特征而命名。如寿山石雕质地脂润,洁净如玉,色泽丰富,有青、红、紫、黄、白、黑等色,其中“田黄石”最为贵重,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明代已盛寿山石印章,清康熙、乾隆年间杨璇等艺人所雕的花果、人物、动物作品享有盛誉。湖南浏阳县芙蓉河出产的一种矿石,其石质有天然白色晶体,形似菊花,故名“菊花石雕”。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菊花石雕“梅兰菊竹”花屏曾获金奖。除各类石雕花卉陈设品外,菊花石雕也雕文具和酒具等生活用品。“青田石雕”是以浙江丽水地区青田县产地命名,其石质为叶蜡石,具有实、软、细、莹、色等特点。宋元时期以雕刻印章为主,清末,青田石雕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而获大奖。作品以花卉、山水风景见长,更以运用石料俏色雕刻葡萄、高粱等写实型作品,表现对象的真实感而闻名。

木雕。也是自古有之,最早见之于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原始文化的鱼形木雕。后来,历代都有木雕作品,包括俑、摆设品以及建筑装饰、家具等等。明清以后着名的木雕产地为浙江“东阳木雕”,福建福州“龙眼木雕”、浙江温州“黄杨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等。“东阳木雕”以建筑、家具等浮雕为主,题材有人物、花卉、山水等,并分深浅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雕工精细,装饰性强。“龙眼木雕”是对龙眼树材的利用,具有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典雅的特色,作品以人物为主,也雕花果鸟兽,雕后一般不施彩色油漆,但染成棕色,经打磨上蜡,如同红木,古色古香。“黄杨木雕”也以木材命名,其材质坚韧光洁,色泽黄润,纹路细腻,年代久后,变为棕色,古朴美观。因黄杨木无大块材料,故以雕刻小件人物为主。“金漆木雕”用樟木雕刻,一般应用于建筑装饰,以多层次镂雕见长,雕后上漆贴金,金碧辉煌,颇有地方特色。此外,还有江苏、北京等地的“红木雕”和福建福州的“软木雕画”等,各有地方特色。

民间雕刻还包括海南岛的“椰子雕”、辽宁的“煤精雕”、四川资中的“炭精雕”、贵州贵阳的“雄精雕”,山东、广东的“贝壳雕”等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3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密宗的修行观念
下一篇:民间戏曲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