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龙山文化黑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57 评论:0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其分布范围较广,东起山东半岛,西至河南、陕西等地,北达辽东半岛,南抵江苏一带,包括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但由于该文化的出土遗存以轮制的磨光黑陶和薄胎的蛋壳黑陶器皿为主要特征,因此又名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的黑陶是继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后新石器时代晚期又一枝独具特色的陶器艺术奇葩。与常见于河姆渡文化的黏土中掺杂大量植物茎叶及谷壳等有机物质、里外皆黑的夹炭黑陶不同,龙山文化的黑陶属细泥黑陶,所用黏土的含铁量在5%~6%以上,烧成温度达到1000℃左右,经烟熏而成黑色,由于渗炭作用,胎体断面呈灰、红色,表里不一,故又称黑皮陶,表面经打磨后乌黑发亮。其中蛋壳黑陶素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这是指它有乌黑的色泽,光泽的器表,很薄的器壁,致密的胎质。值得一提的是蛋壳黑陶的器壁厚度仅为0.5~1.5毫米,不愧为黑陶中的佼佼者。龙山文化的黑陶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制陶技术的提高和改进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黑陶的制作已普遍采用轮制,并逐渐由慢轮发展到了快轮,从而使所制器皿的胎壁厚薄均匀,口、腹、底等皆趋于正圆的形式,形制规整、美观大方。另外,烧制方法也有了改善。这一时期人们已掌握了封窑保温技术,陶窑火口较小,而火膛更为深长狭窄,这些均能加强窑室温度,提高陶器的烧成硬度。技术上的进步使龙山文化的黑陶摆脱了河姆渡黑陶的粗糙而更显精美,有的出土时仍完美如新。

由于陶胎是灰黑色的,如果再用彩绘的方法进行装饰,就不易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因此龙山文化的黑陶大多是不加装饰或略加装饰,更注重的是陶器比例的匀称和谐,造型的灵巧。虽说龙山文化的黑陶纹饰较为简单,一般采用弦纹和镂空等手法,但都能从器形的整体需要出发,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利用轮制法做出的弦纹就有单线纹、复线纹、凹凸纹等,给人一种节律美; 而镂空的孔形也有圆形、半圆形、菱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变化,形成一种特殊的技艺美。

如果说仰韶文化的彩陶是以华丽的彩绘取胜,龙山文化的黑陶则是以丰富的造型见长。在种类上,除了瓶、罐、盆等彩陶造型外,还大批出现鬲、甗、甑、豆、簋等品种。龙山文化黑陶的丰富造型多是为适应实用和美观的双重要求而设计的。鬲足由鼎的实心足改进为空心足,目的是扩大受热面积,缩短烧煮的时间。甗的上部为甑,下部为鬲,是蒸和煮结合的器皿。豆是在盘下加一个高足,既便于取食物,又便于移动。簋是在碗下加 一个方形的底座,圆和方的造型产生对比的美,而在使用上则增加了稳定性。不仅是器型,龙山文化的黑陶在附件方面也大为丰富。许多器物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不少器皿增加了器盖,有的盖还可两用,翻过来可作盘,有的盖纽还做成了动物形,可谓别具匠心。此外,龙山文化的黑陶还出现了逐渐定型化的趋势。仰韶文化即已出现的鼎此时已渐定型为盆形或罐形鼎,容量大为扩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小流鬶也发展成冲天流式鬶,更便于倒取流质的食物和汁液。

龙山文化的黑陶无论从烧制技术的提高,还是从造型的丰富与定型等方面,都为青铜时代的到来作了必要准备,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原始陶器艺术的发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2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六合八荒归一统
下一篇:鲁迅的杂文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