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临川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243 评论:0

明代万历年间,戏曲创作达到了鼎盛阶段。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剧坛上引起了轰动。他的创作理论和剧作风格,代表了一种创作倾向,于是,后人把在戏剧理论和剧作风格上与他相近的剧作家归为一派,因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故称此派为临川派。但临川派不是一个有意识组成的戏曲流派,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主张。被后人奉为临川派始祖的汤显祖,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也没有专门的戏曲理论着作,他的理论观点散见于尺牍、题词中,比较集中的是《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

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是“情”。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认为戏剧是“情”的产儿。汤显祖自己的剧作颂扬“真情”,否定“矫情”,他品评剧作也以“情”为准绳。他在《焚香记》总评中评道: “其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既然以“情”为根源,自然重视作家才情的抒发,反对形式的拘束。汤显祖在《答吕姜山》中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汤显祖重内容,倡性情,反对以按字模声来损害作家感情的表达,也否定拘泥于寻宫数调以损害丽词俊音的运用。他把自己的戏剧创作作为他情趣和个性的最好体现,而对吴江派改动他的《牡丹亭》非常愤怒,写了一首《见改窜牡丹亭词者失笑诗》以明其志。诗中写道:“醉汉琼筵风味殊,通仙铁笛海云孤。总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归雪图。”王维的冬景画被人“割蕉加梅”后,符合了时人所尚,却与作者的超凡脱俗的情怀大相径庭,汤显祖以此事作证,表明不能容忍自己的“意趣”、“情志”被误解和歪曲。他在《与宜伶罗章二》中写道:“《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可见,汤显祖是重视主观抒情的戏剧家,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不顾甚至放弃声律了。实际上,《牡丹亭》里真正不合律的曲牌,不过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汤显祖本人也通晓音律,他的剧本也不乏音律美,只是他不赞成把音律奉为填词的唯一标尺,以致约束作家的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汤显祖的戏曲理论是立足于戏曲创作的,其理论也有偏颇之处,如相对轻视舞台演出的需要,是其不足。

《还魂记》插图

又名《牡丹亭》,为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之一。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重立意。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则首重音律,两派各持己见,发生争执,这就是戏剧史上有名的汤沈之争。汤沈之争反映了我国古典戏曲的两大创作倾向,对后世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