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两汉经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85 评论:0

两汉时期,由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上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当时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等几个方面。

从汉初至文、景的60多年内,社会经济逐渐从凋敝状态中恢复过来,走向发展。到武帝时,便出现了社会繁荣富庶、国库充足的景象。汉初,由于牲畜缺乏,一般的农民只得用人力耕作,到汉武帝时,黄河流域牛耕逐渐盛行起来,也有用马耕地的。铁制农具进一步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使用铁制农具,种类也大大增加。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耦耕法,西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人一牛的犁耕法。武帝后,由于大规模徙民到边陲屯田,牛耕技术传到西北地区。耕犁上已有犁壁,这是犁耕技术的一大进步。东汉时,耕作工具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便于在小块田地上耕作,还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可以深耕。在东汉,牛耕技术受到普遍重视,许多荒地得以开垦。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了水利网。当时着名的有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等,灌溉了大片良田。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关中和西域有井渠,即水在井下的渠道里流通,便于沙土地带的灌溉。各地的水利工程,举不胜举。到东汉时,不仅修复扩建了许多已废的陂塘,还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像汝南、南阳等地,修复的陂塘灌溉了不少良田,三辅、河内、山阳、河东、江南等地,也都“穿渠灌溉”。两汉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是对黄河的治理。西汉时,黄河泛滥成灾。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人治河,并亲自巡视工地,随从人员将军以下皆负薪填河。此后,80年内黄河无大灾害。东汉时,王景负责治河,采用堰流法,使黄河在以后800年间没有改道,减少了水害。

两汉时,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提高。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推行代田法。代田法沟垄相间,以垄土培沟内苗,次年沟垄易位以养地力,使产量大增。赵过还发明了耧车。成帝时,汜胜之(着有《农书》)又总结出“区种法”,把土地划成小块,集中水肥,采用园艺式精耕细作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到东汉时,区种法得到迅速推广。东汉时,灌溉工具有了新的创造。灵帝时宦官毕岚发明翻车以灌溉田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农产品加工开始普遍使用水碓。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汉代冶铁业作坊多,规模大。西汉冶铁已使用炒钢法。东汉光武帝时,开始用水力鼓风冶铁,并且开始用煤作燃料。在铁器铸造方面熟练地掌握了层叠铸造的先进技术。

两汉丝织业发达,丝织品种类增多。纺织业成为北方民间的家庭手工业。西汉时发明了提花机,汉锦深受人们喜爱; 东汉时,蜀锦驰名全国。此外,两汉的漆器业也很发达,漆器种类众多,工艺水平很高。造纸术在西汉时已出现,到东汉时更臻成熟,大放异彩。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成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两汉商业的繁荣。西汉时,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道路和驿传系统把各地联系起来,南方多用船运。武帝后,丝绸之路货运繁忙,由番禺伸向海外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形成。东汉时,商业依然发达。西汉钱币发行很多,到东汉,缣帛各物具有货币职能,在流通领域中起辅助作用。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西汉时人口有5900余万,比战国时增加2倍。东汉由于豪强地主庇荫大批佃客、徒附,官方人口数只有5300多万,比西汉略低,但实际人口肯定超过西汉。

总的说来,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而使汉帝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屹立在亚洲的东方,声威远播四方。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梁启超与“诗界革命”
下一篇:临川派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