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里巷民居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4 评论:0

民居建筑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而诞生,应该说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在原始先民们尚未开始建造人工居所之前,他们居住的地方是天然洞穴。在我国发现的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遗址有北京周口店、山西垣曲、广东韶关、湖北长阳等处。渐渐地,原始人开始建造人工居所,他们在干燥地区挖掘洞穴,这样建成的房屋称为“堀室”。在湿润或沼泽地带,人们在树上筑起了简陋的窝棚,即“巢穴”,还有的在高地上架木筑屋,称为“橧巢”。最早出现的人工洞穴,是直接模仿天然洞穴,在黄土断崖下,横向挖掘而成的。后来发展到在平地上向下挖掘一个小膛大的袋形竖穴,再发展成为较浅的半穴居,最后发展成地面房屋。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主要是利用土、木等材料来建造自己的住所。而这种材料经受不了天灾人祸的侵袭破坏,因此,民居的寿命一般不长。根据从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陶屋中可以推知汉代的小型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窗的形式有方形、横矩形、圆形多种,屋顶用悬山式或囤顶。稍大的住宅平面有一字形、曲尺形,内部有院落;有的是三合式或日字形平面,前后两个院落,中间一排房屋较大,正中有楼高起,其余次要房间都低矮,从外面看去主次分明。画像砖上还绘有大型住宅。分为左、右两部分,右侧有门、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则是附属建筑。右侧外部有装置栅栏的大门,门内又分前、后两个庭院,绕以木构的回廊。左侧部分后院中有方形高楼一座,四注屋顶,檐下饰以斗拱,可能是了望或储存贵重物品的地方。除了这些大宅院、小宅院之外,还有一种贵族的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两侧低,其旁设小门,便于出入。大门内又有中门,它和正门都可通行车马。旁门边还有附属房间,可以留宾客居住,称为门庑。院以内前堂为其主要建筑,后堂有屋,是古代前堂后室制的发展。汉时的民居建筑基本如此。北魏东魏时期的住宅,则仅能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刻中看到,如北魏宁懋石室石刻、东魏造像碑石刻。从这些石刻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建筑所用的庑殿式屋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院内还可能有围绕庭院的走廊。当时还有舍宅为寺的风气,这些住宅大都有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到了北魏末期,贵族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园林,是园林住宅的初创阶段。关于隋唐五代时期的居室,我们可以从敦煌壁画和其他绘画中得到一些旁证。贵族宅邸大门采用乌头门形式,宅内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带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成四合院。这时的乡村住宅,不用回廊而以房屋回绕,构成平面狭长的四合院,这种类型的房屋可以从我国现存最古的山水画、隋唐时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见到。此外,还可以看到木篱茅屋的简单三合院住宅,布局显然比较紧凑。这些画中的住宅多数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构图。宋代农村的住宅可见于宋人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中。从郊区农村风光,到城门内外的街道和店铺,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里巷民居。图上所见茅屋比较简陋,墙身很矮,有些是茅屋与瓦屋相结合而构成一组房屋。城市小型住宅多为长方形平面,屋顶为悬山式或歇山式,除草葺和瓦葺外,山面的两厦和正面的披檐则多使用竹篷或在屋顶上加建天窗。稍大的住宅,外建门屋,内部采取四合院形式,有些院内则栽花植树。除了《清明上河图》之外,宋人王希孟在其名作《千里江山图》卷中也绘住宅多所,都有大门和东西厢房,而主要部分是前厅、穿廊、后寝共同构成的工字屋。这种住宅仍沿用汉代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布局原则,但在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连成丁字形、工字形或王字形平面,而堂、寝的两侧,并有耳房或偏院。南宋其他一些画作中也有江南一带住宅的形象,自然环境优美,规整对称的庭院,有些房屋则参错配列,既是住宅,又富园林情趣。明清时期,城市的数量大增于前代,城市面貌也比以前更加繁荣。这时期的住宅,有大量的实物存在,依地区、民族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不少发展和变化。

陶塑汉代住宅(明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0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