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礼乐教化的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9 评论:0

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素来以好礼、有礼、重礼仪为美德,视之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孔子讲“立于礼”,《诗经》讲“人而无礼,胡无遄死”(人如果没有礼,还不如快快死去),可见礼对于人类何等重要。那么,为什么人不能没有礼?荀子说:礼义的产生是为了“明分使群”,是为了解决人群当中由于追求物质财富而引起的矛盾。因为人有欲望,有物质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争夺,产生混乱,这样必然会使社会组织崩溃。“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即是说,礼是为了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度量分界,从而使人的欲望和要求得到适当的满足。没有礼,天下就会大乱了。礼的构成是宽泛的:表现在伦理上,是礼制;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是礼节;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是礼让。礼还是一种“序”,表示先后、尊卑、差异。礼又是通过实践才得以形成的,也需践而行之方得以体现。礼作为道德规范之总和,古已有之,夏、商时已有礼,特别是商代,礼已比较完善。但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已逐渐废弛,孔子便提出“克己复礼”的口号,梦想恢复周礼,礼也成为孔子学说的核心。

乐,首先自然是指音乐,古人认为人心感于外物而发就成了音乐,音乐是心声的流露。人的喜怒哀乐也许可以不形于色,但一定会在音乐中流露出来。古人极注重音乐,认为音乐具有涵濡情性、调和人心的重要作用。传说周代除“诗教”外,还有“乐教”,它的内容是用典雅庄严的音乐来熏陶人心,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礼记·乐记篇》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也。”宋代理学家们非常强调音乐对人内在性情的熏陶。张载说:“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之气。”朱熹在《紫阳琴铭》中也说:“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作为教化的工具和形式,古人认为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礼是等级划分,乐是人心同化;礼用来区分,乐用来调和。礼和乐相反相成,礼立则尊卑亲疏定,乐成则人心亲和,绝不可偏废一方。如果礼胜过了乐,就会过分疏离有损团结,乐胜过了礼,就会过分亲密失之简慢,所以礼的运用要有分寸,以“和”为标准,以“中”为尺度。

礼乐的传统贯穿了中国历代政治之始终,凡礼乐和则天下治,礼乐坏则天下乱。以礼乐教之,是手段与途径,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化”,使道德不再是外在的规范,而成为内心的需要。孔子晚年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达到了“化”境。若人人到了“化”的境界,则社会安宁太平和谐,人人相亲相敬相睦,这真是古人理想中的生活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0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