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昆山腔和弋阳腔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205 评论:0

中国戏曲发展到明初,南曲传奇已逐渐取代了北曲杂剧的称霸地位。当时较着名的有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中叶以后,四大声腔又起变更,“海盐不振,而曰昆山”,戏曲领域终于形成了弋阳、昆山双雄并盛的新局面。

“昆山腔”又名“昆腔”、“昆曲”,是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戏曲声腔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明初,《南词引证》说:“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其着有《陶真雅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昆山腔在明初原以清曲小唱为主,影响尚不大。直到魏良辅对昆腔作了大量的改造创新后,昆曲才大大盛行起来。魏良辅采撷了北曲的艺术优长,又借鉴海盐腔、弋阳腔,对昆腔作了加工改进,大大提高了昆腔的表现力。剧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真传,第一次将“昆山腔”用之于传奇形式,他创作的《浣纱记》盛演于剧坛,昆山腔因此得到很大的发展。昆山腔曲调的特点是柔丽婉转,细腻委婉,有“水磨调”之称。伴奏乐器一般用笛、箫、笙、琵琶等。昆山腔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如梁辰鱼《浣纱记》、张凤翼《红拂记》、汤显祖《临川四梦》以及沈璟、王骥德、阮大铖、李渔等作家的作品。清初昆山腔开始衰落,其典雅、柔婉的艺术格调已难以抗拒民间花部的勃勃生机,因而逐渐地趋于沉寂。

《红拂记》插图

弋阳腔是在明清两代与昆山腔并峙称雄的声腔剧种。但弋阳腔不像昆山腔那样飘扬于上层贵族的舞榭歌楼,而是长期地活跃于民间。弋阳腔起源于元代江西弋阳一带,其演唱特点是一唱众和,或者说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伴奏主要以打击乐为主。弋阳腔由于长期活跃于民间,所以流布广泛,除了发源地江西之外,还盛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和福建等地,并与当地的民间语言和曲调相结合,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声腔剧种,从而形成了一种声腔系统,即一般所称的“弋腔”或“高腔”。弋阳腔在剧本创作方面的成就不如昆山腔,也不像昆山腔那样拥有大量的名家名作,它有相当一部分剧目是继承了宋元南戏的遗产,或者是对元末明初的传奇名作“改调歌之”。弋阳腔主要作品有《破窑记》、《金貂记》、《珍珠记》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0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苦吟体
下一篇:礼崩乐坏的“春秋”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