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阶级社会艺术的分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59 评论:0

商周时期,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逐步形成与确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的出现,艺术也日益发生了雅俗文野的分化。原始时期全民性的艺术逐渐为奴隶主贵族阶层所垄断,而物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促使艺术创作活动日趋独立化,艺术的审美功能因之大大地提高了。就舞蹈而言,原始舞蹈除一部分继续盛行于民间,如动作粗犷有力的傩舞及表达喜悦心情的踏舞等,另一部分则由职业性的舞蹈者表演,专供王室贵族的祭祀和享乐之用。商代服务于祭祀等宗教性活动的舞蹈又名巫舞,以区别于一般的乐舞。这种巫舞以讲究排场而着称,整个舞蹈结构复杂、表演者众多,弥漫着浓厚的神秘气氛。某种程度上,原始时期用于祭祀和祈祷的娱神舞蹈在被奴隶主贵族阶层部分沿用的同时,其性质已发生了变化,由纯粹的娱神变为既娱神又娱人。西周初年,为了强化舞蹈的祭祀与教化性质以配合礼制,统治者在宫廷设置了以大司乐为首的庞大乐舞机构,掌管一切乐舞事宜,并且与民间的乐舞相对,建立了宫廷的雅乐体系,其中最着名的是六舞和小舞。六舞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文舞又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四种舞蹈,分别用以祭祀天神、地神、四望、山川,目的是歌颂君王的文德; 武舞又包括大濩、大武两种舞蹈,分别用以祭祀先妣、先祖,目的是歌颂君王的武功。小舞是西周贵族少年子弟跳的六种祭祀舞蹈。虽然雅乐发展到后来形式与内容日趋僵化,不能适应贵族们的享乐需要,倒是民间舞蹈由于贴近生活蓬勃地发展起来,终于被引入了宫廷和贵族生活,取代了雅乐而成为舞蹈的主流,但是这种宫廷与民间艺术的分野却标志着中国艺术已逐渐向规范化迈进,步入了自觉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艺术正日益成为权力与社会等级法规的体现。在商周青铜器中,鼎是最具特殊意义的器形之一。它不仅被当作立国的重器,而且被视作“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有所谓的列鼎制度。据史籍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鼎实为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诸侯用七鼎,鼎实减少鲜鱼、鲜腊二味; 卿大夫用五鼎,鼎实为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为豕、鱼、腊。鬲、簋等常以偶数组合与列鼎配合使用。不同等级的阶层享用不同规格的青铜礼器,不得逾越界限。然而东周晚期的剧烈社会变革,最终使列鼎制度土崩瓦解。由于阶级社会本身的特性,它永远存在着等级的差别,因此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必然要为巩固阶级统治而服务。以建筑为例,原始时期为避风雨而建的简易的半地穴式或干栏式建筑显然已不能满足新兴的奴隶主贵族阶层的需要,追求建筑的华美品格日益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兴趣。虽然商代已出现了宫室、陵墓等大型建筑,但是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的高峰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了。从出土的大量刻有精美纹饰的瓦当,不难想见当时建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相对来说,当时的平民住宅就显得异常简陋了。可以说,这种建筑上的级差贯穿于整个阶级社会。总的来说,阶级社会艺术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进程,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应该指出的是,虽然艺术的分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总体上它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艺术的雅俗文野之分是相对而言的,某种程度上中国艺术的活力来自民间。

大克鼎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7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