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建安七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7 评论:0

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刘协移都许昌,改元“建安”,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又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因此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七子”即指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子”之称,始源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在文中评述当世文人时说: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七子中孔融出身高贵(乃孔子之后裔),才智过人,又长期浸染于汉末清流的风气之中,养成了孤傲狂放、尖锐彰露的性格,喜欢对各种政治问题发表议论。他不满于曹操的野心,常借题挖苦、嘲讽,最终被曹操杀害。其文有才情,有个性,思想机警,曹丕评曰“体气高妙”。代表作有《与曹公论盛孝璋书》等。王粲出身世家,年轻时避乱荆州多年,后归曹操,他少有才名,锐意进取,然生当乱世,羁留他乡,故作品多感时伤事,自悲不遇。其诗文辞赋均有成就。诗歌代表作有《七哀》二首,刻画乱离的惨状,抒发漂泊中的孤独和苦闷,颇为感人。赋现存完整的只有《登楼赋》,也写羁旅之愁与怀才不遇之悲,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多用骈句,写景与抒情结合很紧密,是魏晋时期辞赋转变阶段的代表作之一。前人把王粲誉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刘桢则以五言诗着名,其诗语言简洁,注重气势,多抒发个人情怀,表现出高远的志趣,钟嵘《诗品》称其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陈琳和阮瑀都曾为曹操掌管书记,当时军国书檄,多出于两人之手。他们的文章虽都为应用文,但却极讲究文采,多用排偶,句式整齐,又喜广引史事为证,如阮瑀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两人还擅乐府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叙事性很强,为建安时代乐府诗中所少见。此外阮瑀还有几首风格独特的诗,如《七哀》写生命之无常可悲,思想和曹植后期的诗有些相似,已开正始文学之先声。徐干在当时以赋见称,但作品流传很少,以保存在《玉台新咏》中的《室思》诗较为有名。应玚的诗以现存的几篇而论则较少特色。

七子中除孔融外,其余6人都依附于曹操,与曹丕、曹植兄弟有着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探讨总结建安七子的创作:“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的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是以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十分强烈浓重的感情基调,三者结合在一起,悲凉慷慨之情以刚健遒劲之笔出之,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因而后人常以“建安风骨”称誉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6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技道两进
下一篇:建安诗歌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