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河姆渡文化雕塑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0 评论:0

河姆渡文化,因1973年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主要是在宁绍平原的东部地区,距今约7000年左右。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杰出代表,河姆渡文化虽然在制陶技术方面表现得较为原始,但是在房屋的建造技术、骨木器的制作等方面却都表现得相当先进,尤其是出土的大量精美雕塑艺术品,更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河姆渡文化的雕塑艺术品不仅在种类上较为丰富,包括陶塑、牙雕、骨雕、木雕等品种,而且在雕刻技巧上也作了一定的探索,特别是圆雕与线刻均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在表现对象上以动植物形象为多,也有少数的人物形象。具体来说,河姆渡文化的陶塑主要是一些小型的动物圆雕,其中有猪、牛、狗、鸟禽及虫豸等。综观这些陶塑,基本上都是以捏制的方法做出动物的全形,在塑工上比较精细,在形象上比较真实生动。其中最着名的一件作品要数陶猪了。猪作为河姆渡时期重要的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也是人们生产实践活动的对象之一,因此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陶猪这件作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尺寸较小,长仅6.3厘米,高亦不过4.5厘米,但却形象地表现出猪低头奔走觅食之状。在形象塑造上,虽没有对眼、鼻、口、耳等作具体的刻画,但各个部位都有所交代,在解剖关系上较为准确,显示了史前先民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技巧。此外在陶猪身上还有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数字,即陶猪的前后身躯之比近于1∶1,恰好介于野猪与现代家猪前后身躯比的中间,充分说明河姆渡时期人们已对野猪成功地进行了驯养。除了陶猪,河姆渡文化其他的一些动物陶塑也毫不逊色,往往能在简率的塑造中体现出各自的特性,十分传神。例如陶羊突出其丰满的臀部,意在突显其丰肥之态;陶狗作卧地小憩之姿,意在揭示其温驯之性; 陶鱼的两鳍塑成翅膀状,意在表现其跃越之势;而陶蜥蜴的缘墙攀附、陶燕的凌空飞翔的动态无一不抓住了其特征,可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姆渡文化的陶塑中还有一件人物头像。从形象上看,这件有如桃核大小的作品似为一男子头像,他有橄榄形的双眼,高高的颧骨,一个大鼻子和圆张的大嘴。除了嘴与眼是线刻之外,其余部分均属捏制而成。虽然在手法上显得较为稚拙,但是在意态上却与现代雕塑有着几分相似,的确是件令人称奇的作品。相对于圆雕的陶塑,河姆渡文化的牙骨雕多采用线刻的手法。在纹饰上除了几何纹外,较常见的是鸟纹,这也许和河姆渡先民崇拜鸟图腾有一定的关系。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20余件象牙雕塑作品中,凤鸟形匕状器和双鸟朝阳纹蝶形器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作品。象牙匕雕成鸟形,匕柄为鸟的身躯,匕身作鸟尾,小身大尾,身上两侧和背部还刻有细密的短线,以示鸟的羽毛。蝶形器系用象牙磨制成蝴蝶的外形,表面还精刻一组双鸟朝阳图案。图案中心是5个大小相套的同心圆,外沿边上半部刻火焰图案,两侧分刻一只小鸟,鸟嘴锐利,圆眼伸脖,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骨器虽然在北京人遗址中就有大量出土,但是精美的骨雕作品并不多见,因为骨器在史前时期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存在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匕,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这种精细的刻工无疑是原始雕刻工艺所创造的奇迹。如果说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工艺品见于河姆渡遗址,那么河姆渡文化还有许多个第一,其中包括了木雕。虽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小鱼形象古拙,但它却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木雕作品。此外,在陶器装饰上也较多地运用线刻的手法,诸如猪纹、水稻纹、花叶纹都是十分有代表性的纹饰。这些纹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河姆渡文化的高度发展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河姆渡先民对装饰的偏爱。

总的说来,河姆渡文化的雕塑是史前雕塑艺术的一个高峰,特别是它对形象精神面貌的把握,以及对装饰效果的追求,可以说对后世中国雕塑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更造就了河姆渡文化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陶 猪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5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合纵与连横
下一篇:洪昇与《长生殿》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