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汉乐府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4 评论:0

汉代的诗歌早先在形式上尚受楚辞影响,多用“兮”作句读间歇,如刘邦《大风歌》、汉武帝《秋风辞》等。尔后的发展分两条线索,一是文人五言诗,一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指音乐机关。“乐”是音乐,“府”是官府。西汉惠帝时就设有“乐府令”的官职。汉武帝时,乐府的规模得到扩大,它的职责主要有二:一是为文人诗谱上曲调供宫人为统治者表演,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一是采集民间的乐曲和诗歌,以观各地风俗优劣,考见政治得失。前者意义不大,充其量是保存了一些文人的平庸之作,而后者却很有意义:一方面,统治者从民间采诗固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要,但他们通过采诗以检测政治措施是否符合民意,把民间诗歌作为反映其政治得失的晴雨表,这一用心和做法还是明智可取的;另一方面,乐府的采诗制度,客观上搜集、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使之得以流传。乐府官员把采集来的诗配上曲子,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讲的歌——既有曲调,又有歌词,是一种配合乐曲歌唱的诗。汉以后,魏晋文人把这种能合乐而歌的诗叫做“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了一种诗歌的概念。

据有关书籍的记载,仅西汉乐府诗就有138首,可现在留存的两汉乐府民歌总共也只有40多首,可见,大量的作品已经流失了。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针砭时事的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勇于直面生活,敢于揭露、批判社会黑暗。

《相和歌辞》是汉乐府中的精华。相和歌本是各地采集来的民间曲调,因此歌辞也多是民歌,其中好诗不少。《平陵东》写一个名叫“义公”的人被人绑架,绑票者开的“票价”是“交钱百万两走马”。在当时剥削惨重的情形下,两匹马已是穷苦百姓无法筹措的巨资,更何况“交钱百万”。但是不交钱,后面有人紧紧催逼。诗中“顾见追吏心中恻”一句殊为深刻,它不仅写出了百姓的不幸和凄惨,更点出了绑架者不是别人,正是标榜为民谋事的官府!这就有力地揭露出当时社会吏治的暗无天日。《陌上桑》是一首流传广泛、久负盛誉的叙事诗。一名《日出东南隅行》。诗歌叙述一个名叫罗敷的民女在田间采桑,遭太守调戏,她既不畏权势,敢于斗争,严辞拒绝太守的无耻要求;又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夸张地称许自己的丈夫官高权重、人才出众,以讥讽太守的卑鄙猥琐。诗揭露了官吏欺凌百姓的现实,更歌颂了人民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

其他如《东门行》写一男子因饥寒交迫、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 《孤儿行》写一孩童在父母死后备受兄嫂的虐待欺侮,也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侧面,写得也很凄婉动人。

汉乐府民歌的另一部分保存在《短箫铙歌十八曲》里。“铙歌”本是军乐,由北狄传入。现存的歌辞,应是后来缘乐曲而作的。“十八曲”中,《战城南》、《有所思》、《上邪》三首写得较好。《战城南》是一首战争的咏叹调。汉代战争频繁,人民伤亡惨重,《战城南》通过感叹士卒“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凄惨境遇来诅咒战争,哀悼阵亡将士。《有所思》写一女子情有所钟,但当她知道恋人另有他心的时候,就折断、烧毁了准备送给恋人的礼品玳瑁簪,并“当风扬其灰”,愤烈地表示: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既披露出她的内心痛楚,也表现出刚烈果敢的鲜明个性。《上邪》是首短诗: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前三句直接呼天为誓,要与爱人相爱永远,用的是直笔; 后六句同样是爱情誓言,但用的是曲笔,作者连举山平水枯等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为“乃敢与君绝”的先决条件,表明她对爱的坚贞不渝。诗的想象十分奇特,感情更是十分强烈! 此诗虽短小,却写得极好,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汉乐府还有一部分见于《杂曲歌辞》,其中最着名的是长诗《孔雀东南飞》(一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诗产生在东汉末年,在民间长期流传,到南朝陈代才写定。全诗长达1700多字,是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名作。诗叙述庐江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伉俪相得,但焦母不喜欢儿媳,硬将两人活活拆散,仲卿夫妻双双殉情赴死,死后葬在华山,两座坟上的树结成连理,交相覆盖。诗所描写的这出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此诗虽重在叙事,但也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尤其是诗末对连理枝、相思鸟的描绘,使诗向理想升华,强调了爱的执着与伟大,分外感人。

在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上,汉乐府也饶有特色。首先,汉乐府的叙事因素增强,一些叙事诗,叙述角度不一,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但变换灵活,转接妥帖;其次,多用对话入诗,人物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民歌色彩浓烈;再次,诗歌句式或五言(如《陌上桑》),或杂言(如《上邪》),或以七言为主(如《平陵东》),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4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汉化的佛教思想
下一篇:豪放派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