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汉化的佛教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7 评论:0

儒教、道教和佛教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宗教。其中儒教的宗教性不显着,可以不论,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唯独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印度,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传入初期,为了便于流传,传教者往往以黄老神仙方术附会佛教,用种种神通和法术来吸引信徒,在翻译佛经的时候附会儒家和道家学说,借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黄老之道、老庄玄学等来说明佛教教义,理解佛教宗旨。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各派的学说先后传入,佛经的翻译日多,且越来越系统,佛教徒人数众多,佛教因而摆脱了早期的依附地位,与儒教和道教分庭抗礼,并与它们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但佛教毕竟是一种外来宗教,它要在中国发展壮大就必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适应,所以它在与儒、道相对抗的过程中,也不断从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走上了与儒教和道教相互融合的道路。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比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它的汉化过程,由此形成的汉化的佛教思想已与印度的佛教思想有了很大的出入。本来印度佛教是一种追求精神解放的出世宗教,它认为人生是苦,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蒙蔽人的真如本性(即佛性)的幻相世界,不仅不值得留恋,人们还应该通过修行来摆脱这个幻相世界,跳出生死轮回,恢复自己的真如本性,成为断除一切世间烦恼的绝对自由的佛。汉化佛教却是一种世俗化的宗教。中国许多佛教徒,尤其是下层社会的佛教徒,他们的信仰往往徒具宗教形式,而极少宗教精神。他们恪守教规,抄诵佛经,膜拜佛像等,并不是为了求得灵魂的解脱,多半是一种媚神活动,是为了使菩萨、佛保佑自己在现世或来世中获得世俗生活的幸福。在上层社会,人们对佛教感兴趣也不是为了追求灵魂解脱,而是着意于佛教中的性空般若之学,以之作为说空谈玄、修身养性的工具,是入世不成时的一个安身立命的避风港。作为一种出世的宗教,印度佛教把自己和世俗社会生活严格区分开来。它认为佛道高于王道,僧人不应该向世俗的王者跪拜,主张佛教徒出家修行,脱离家庭父子伦理关系,不受世俗礼法道德约束。这是和中国固有的社会统治秩序及传统儒家思想相矛盾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主宰着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是至上的统治者,王权要大于教权,教权向来是依附于王权的;儒家则一贯提倡以孝治天下,用一套宗法伦理规范来维持社会统治秩序。为此,汉化佛教大大改变了印度佛教的原有主张,主动去适应专制皇权统治的需要,依傍并协助皇权的统治,乃至把帝王与佛并列,称其为现世佛,地位比原来的佛还要高;并自觉把儒家的礼教与佛教的修行结合起来,强调佛教徒应该遵守世俗伦理规范,把尽孝道作为成佛的基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下一篇:汉乐府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