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古代的天治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3 评论:0

远古人看见天穹神秘莫测而对之畏惧崇拜,认为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它主宰着人间的一切。殷商时期,君主都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而治理国家的,同时政权的兴衰、社会的治乱都是天意所定。这就是传统的天命论或“天治”思想。《左传》中说,“齐、晋亦唯天所授”,“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周公认为,周的天下是上天授予的,地上的君王只有实行德政,顺从民意,上天才会让他继续统治下去。他“以德配天”的思想是后来天人相通或天人感应观念的滥觞。孔子把“畏天命”列为“三畏”之首,孟子认为天是人间政治事务的决定力量,只有天才能决定谁来继承王位。《孟子·万章上》说: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 天与之。”但是,孔孟强调“仁政”、“礼治”,讲“天命”并不否认“人为”。西汉董仲舒更明确地将天视为百神之大君,在他看来,君王受天之命统治国家,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三纲五常”也是由天意决定的,天永恒不变,按天意制定的封建社会亦永恒不变。“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还提出了“谴告说”和“符瑞说”,认为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错误有关,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反之,君主治理社会,天下太平,符合天意,天亦有“禾结双瑞”、“凤凰麒麟”等祥瑞,对君王表示赞许。他还以气为中介,说明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是想借天上的神权来维护地上的皇权。“天人感应”思想在整个汉代占统治地位,班固、刘歆等都以为政治上的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东汉章帝钦定《白虎通》为“国宪”,其所遵循的思路亦是“天人感应”说。可以说,“天治”的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流行不绝。如北宋程颢攻击王安石变法时说“天时未顺,地震连年,四方人心日益摇动”,希望皇帝“仰测天意,俯察人事”。旧党还说,“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都借口“天变”来反对王安石。天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在农民起义中,皇权天授的观念也往往成为农民扯旗造反的工具和借口。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张角就自称“黄天”,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推翻代表东汉王朝的“苍天”,以此来号召和组织农民,并为起义的合理性提供证明。

记祭祀的甲骨文

  这块殷墟出土的牛胛骨上,刻有祭祀敬神的内容。

《易》提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首立天、地、人三才之道,但其基本思路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即肯定天与人的相通性。《易》主张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仰观俯察,从中领略自然的规律即天道,并效法天地的变化来处理人事,这就是“观象制器”,“以神道设教”,它与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另 一方面,《易》中又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观念,认为高下贵贱的等级秩序是出于自然、天道,说圣人“与天地合德”,“与鬼神合吉凶”,并赋予天以“元亨利贞”四德,这就又有把“天”当作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之神的成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