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念既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又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荣耀或羞辱的内心体验。古人常说,“人贵知耻”,一旦一个人确立了某种荣辱观,他就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和判断,从而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荣与辱的判断标准在不同社会、不同人那里是不同的,有的以贵贱为尺度,有的以贫富为标准,也有的以善恶来区分。在中国古代,荣辱观是与道德判断紧密相联的。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并以“羞恶之心”作为“义”之端。第一个从理论高度探讨荣辱范畴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子,他专门有一篇文章对什么是荣、辱及其关系、类型作了论述。他认为只有区分荣辱,才能使人居安避危,趋利免害。好荣恶辱,好利恶害,这是君子和小人都相同的,但是从一个人在选择时把义和利何者放在首位,可分别他是荣还是辱: 先义而后利为荣,先利而后义为辱。所以他说,“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荣辱之别是与人的品德相一致的。荀子还把荣辱区分为两端,即“义荣”、“势荣”和“义辱”、“势辱”。“义荣”指因重道义、德行高而得到的荣誉,“势荣”指因权势地位钱财而带来的荣耀; “义辱”指因不行仁义,道德堕落而招致的侮辱,“势辱”指遭人诬陷或外部势力强加于己而蒙受的屈辱。他认为:“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尽管荀子没有否定与贫富贵贱相关的“势荣”,并认为真正的君子可以兼有“义荣”和“势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极力推崇的仍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义荣”,突出的是“荣”的道义性质(“义”),而不是它的功利价值。以道德为判断荣辱的标准,这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荣辱观。管子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纲”,“耻”即知道区分荣辱并羞恶知耻,有耻,就不会顺从邪妄,就能“邪事不生”。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礼义廉耻”中“耻”最为重要,“行己有耻”的道德品格是一个人的根本,因为知耻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另一思想家王夫之也说人要知道区分荣辱,知耻力行。他还认为管子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是本末倒置的,衣食有助于礼乐廉耻,但不是道德产生的根源,如果以为等到物质条件优裕了才会有道德,那么在此以前为争财夺利,就会无所不为,在事实上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他认为应该提倡知荣羞辱的道德去促进衣食、财用的增长,更突出了道德的重要性。
苏李泣别图 明 陈洪绶
苏武坚贞不屈,十九年后终于起程返国,不得已降匈奴的李陵前来送行,二人挥泪作别。
当然,中国人也有以富贵为荣、贫贱为耻的观点。比如《孟子》中就描绘了一个齐国人,他常对他的妻妾吹嘘要到外边去与富贵人一起饮酒吃饭。有一次,其妻尾随他出门,见城内并没有一个富贵人与他相谈交往,最后,发现他竟在墓场向祭墓者乞讨剩余食物。这个故事就反映出有些人以贫富分荣辱的思想。求富贵,恶贫贱,这是人的普遍心理,无可厚非; 但在“义”与“利”或道德与富贵相对立时,中国传统的荣辱观选择的是“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大戴礼记》说:“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富而不仁是最为人唾弃的。中国人历来把卖国、卖人格求荣的人视为寡廉鲜耻之辈,世代所传唱的是孟子宣扬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顾炎武说:“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诚哉是言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1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