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古代的教育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5 评论:0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上自西周,下至明清,在有关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方法等方面都有论述与探讨。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主要依循周公旦提出的敬德保民、礼乐之教的主张。降及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诸子百家争鸣,各自提出了对教育的看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继承、弘扬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以人文化成天下。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他所提出的兴办私塾、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不耻下问等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墨子开创的墨家提倡兼爱、尚同,主张爱无差等的德智与技艺结合的教育,突出生产技术经验的传习,强调以教育手段改变社会风俗和促进社会生产。以老庄为首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所作为就是大有作为,批判礼乐道德教育的消极作用,认为绝圣弃智、任其自然是保持和恢复原始氏族古朴文明的基础,因而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和养生之道的修养。商鞅、韩非等法家人物则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治和教育合为一体,极力主张充分开发个人的聪明智慧和个人力量,掌握耕战技术,以图强致富。他们认为儒家的道德教育作用有限,道德自律须以严刑峻法为背景。

儒墨道法四家的思想各有短长。汉武帝以后,天下以儒术为尊,儒学占了统治地位,导致经学兴起,儒家经典被官方定为文人为学的必读书籍,其中《礼记》一书中的《学记》 专门讨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教学原则等问题,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魏晋六朝时期,经学相对衰落,道家思想复兴而为玄学,佛学的影响也日渐增强。玄学家的教育思想注重返朴归真的养生教育,强调内心修养。而佛学则注重人的性灵问题,提倡定性存真,以神秘主义的顿悟方式作为道德修养的途径。南北朝与隋朝交替时期的颜之推在其着作《颜氏家训》中大胆揭露、抨击腐败的士族教育,提出国家教育应培养各种有用的专门人才,强调把家庭教育提高到显着地位。隋唐以降,儒释道三教渐渐融合,科举制度日益完善,学习与功名利禄的关系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宋明之际,理学勃兴,其教育思想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征。理学以振兴、重建儒学为出发点,因而把存养、扩充个体的德性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把对四书五经的学习作为尊德性的必要条件,主张格物致知,读书穷理,以封建纲常、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理学认为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手段,要求内心体认与外在的知识见闻相结合,融知识教学与道德践行为一体。南宋理学家朱熹不仅治学有方,而且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则建立起心学教育理论体系。王守仁对儿童教育甚为关注,认为必须顺乎儿童本性,培养儿童求知兴趣,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儿童把学校当牢狱,视师长为仇敌。明中叶以后,以李贽为代表,思想界涌起了要求摆脱礼教束缚的个性解放思潮。李贽认为读书不能指定某种经典,反对以孔子言行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提倡师生之间师即是友、友即是师的新型关系。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成为知识界的共同意识,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奋起斥责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教育观点,反对八股科举取士,主张依人个性、顺其自然进行培养教育,建立人道主义的道德价值体系。颜元和李塨则提出“习行之学”的教育观,反对教育脱离实际,闭门空谈人性,强调实践的作用,认为教育应以“实事实物”为内容,并与现实社会的实际政治、生产生活、军事教化等紧密联系起来,致力于培养安邦治国的实用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不过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古代教育大多以礼教德育为重,智力开发为轻,突出政治伦理,强调俯首顺从,影响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也大多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与修养,追求内圣、顿悟境界,轻视或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对此应合理地加以批判和吸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9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