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雕塑的演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5 评论:0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就已萌芽。因为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一块经过加工的石块,用人工的方法把它纳入一定的形式,就可以说是一件雕塑,所以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可称得上中国最古老的雕塑。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泥的性能和使用技术之后,塑造能力大为加强。在陶器的装饰上除了彩绘,还出现了各种拍印纹、刻画纹、堆纹,进而出现了附属某些器皿的主题性雕饰、拟形器及小型的独立性雕刻。在风格上既写实又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古代雕塑的风格确定了基调。

商周时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中国雕塑的几种基本类型及民族传统即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工艺性雕塑中最具成就的是青铜工艺雕塑。在种类上包括青铜器上的高浮雕、拟形器、铜器座及一些大型独立作品,在风格上经历的由浑厚古朴向写实生动的转变也同时代表了这一时期雕塑的总体特色。此外,玉石工艺雕塑在种类及造型上也有了新的发展。明器雕塑的出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大量陶、木俑的制作不但扩充了雕塑的表现范围,而且推动了雕塑艺术向写实方向的发展。商周时期虽无建筑遗存,但从出土的瓦当、排水管等建筑构件上的纹饰可以想见当时建筑装饰艺术的高度成就。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雕塑也以迅猛的发展速度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瓦当上的生动纹饰业已成为建筑雕饰的一大特色,而厚葬之风又促成了画像砖石及明器雕塑的繁荣。画像砖石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艺术,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在风格上融写实性、情节性与装饰性为一体。明器雕塑中最着名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以高度写实的风格、表现技法的灵活运用及对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致刻画揭开了中国雕塑史新的一页。西汉霍去病墓石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且较为完整的纪念性雕塑,而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发现的石翁仲、辟邪等又开了中国陵墓雕塑的先河。工艺性雕塑中最为突出的是铜灯,不仅造型新颖,而且设计也十分巧妙,长信宫灯就是其中的着名作品。

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的石窟寺艺术风起云涌。中国着名的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四大石窟均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在风格上早期为体形粗短、高鼻通额的西域风格,晚期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即所谓的秀骨清相。总的说来,魏晋时期的宗教雕塑具有一种明显的理想化倾向。在陵墓雕塑方面,以南朝的陵墓雕塑最具代表性,特别是那些石兽,造型肉丰骨劲,神态矫悍,极富生意,无论从哪一角度都给人以明确的实体形象,对唐宋陵墓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最负盛名的雕塑家是戴逵父子,他们对宗教雕塑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戴逵还首创了夹纻像的形式。

隋唐时期宗教雕塑依然是雕塑艺术的轴心。随着大一统时代的到来,秀骨清相的特征逐渐消退,隋代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是过渡特征,到唐代就出现了健康丰满的特征。唐代在敦煌、龙门等石窟的造像充分体现了理想与现实、壮美与麦积山石窟佛像 北魏秀美的完满统一。唐代陵墓雕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艺术水平上也攀登上了历史的新高峰。献陵、昭陵、乾陵、顺陵等的仪卫雕塑手法简练、意态逼真、气魄雄伟,无一不传达出唐代雕塑艺术的最强音。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纪念性雕塑,昭陵六骏生动地体现了唐初的武功事业,与霍去病墓石雕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彩陶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明器雕塑的类型,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唐代明器雕塑的繁荣。唐代伟大的雕塑家杨惠之不仅首创千手千眼观音、五百罗汉、塑山水壁等新的雕塑形式,还对雕塑技法进行了理论总结,着有《塑诀》一书。所有这一切使唐代雕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长信宫灯

五代两宋时期,宗教雕塑仍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但中心已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四川的大足石窟就是其中着名的石窟之一。随着禅宗的勃兴,各地寺院中普遍流行观音、罗汉、祖师等造像。纪念性雕塑中,发现于成都的前蜀主王建像是中国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尊帝王像,而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塑以朴实无华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一个侧面。宋代的陵墓雕塑基本上因袭唐代旧制,但却少了唐代雕塑的宏伟气势。由于风尚转移,明器制作渐少,艺术水平随之下降。在建筑装饰雕塑上,砖雕取代了从前的画像砖石,在宋代盛极一时。工艺性雕塑更是多姿多彩,相对于宗教、陵墓雕塑的某种颓势,出现了山花烂漫的盛况。宋代的画家兼雕塑家郭熙革新了杨惠之的塑山水壁,创造出影壁的新表现形式,大大提高了塑造的表现力,苏州甪直保圣寺彩塑罗汉群像是这一形式的唯一例证。宋代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世俗化倾向明显,某种程度上这种倾向反映了雕塑精神的弱化。

元代雕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宗教雕塑方面,特别是引入了密教造像,发展了道教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明清时期远离城市的石窟造像基本停止,寺院和私人佛堂却比较兴旺,但总体水平不高。陵墓雕塑大体沿用唐宋旧制,虽规模较大,但明显呈现出一种程式化倾向。建筑装饰雕刻和工艺性雕塑则沿着五代两宋所开辟的道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了巨大的创造力。

综观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演变历程,从博大深沉到精巧妩媚,精神性内容的减少是中国古代雕塑终结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中国古代雕塑所拥有的无穷魅力,时至今日依然令人难以抗拒。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87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