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帝王苑囿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5 评论:0

帝王苑囿起初是指畜养禽兽并种植林木的地方,专供王室贵族畋猎。早在商代末年,纣王就在苑中放养众多的野兽飞鸟以供其打猎行乐。他还专有一处以猎鹿为乐的王苑——鹿台。西周时的帝王也圈定某个区域行猎。这一时期的王苑风貌朴野自然,不曾对景观进行艺术加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不仅竞建苑囿,还争筑高台作为临眺之所。楚灵王有章华台,吴王阖闾有姑苏台,越王勾践有齐台、燕台等。在台上再建造宫室者,就是台榭了。台榭的建成使帝王苑囿不再局限于猎场性质。台榭突出的观赏功能,成为后世风景名胜地楼、阁、亭、台等建筑物的滥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上林苑,秦亡苑废。汉武帝时恢复上林苑,东到蓝田,西至长杨、五柞,南抵秦岭,北临渭水。苑内除了畋猎渔樵之外,还建造了许多离宫和观。“离宫”即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观”是一种供观赏用的建筑物,如“鱼鸟观”、“观象观”、“白鹿观”、“平乐观”等,大抵是观赏鱼、鸟、象、鹿和角力、角技之所。由此看来,汉代的上林苑已成为帝王居住、娱乐、休息等具有多种用途的综合性园林。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这一时期成为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帝王苑囿在老庄学说很受欢迎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欣赏趣味开始向自然美转移。汉代盛行的畋猎苑囿,魏晋后渐趋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大量开池筑山,以及建造相应的宫观楼阁的苑囿。魏文帝筑景阳山,吴主孙皓大起土山楼观,南齐文惠太子在玄圃起土山、池阁、楼观塔宇。时至隋唐,帝王苑囿兴作极盛。隋炀帝在洛阳开西苑,又在扬州、常州大起离宫。西苑位于洛阳西侧,方圆100余公里,以人工开挖的水面为组景骨干,其中大湖周长5公里,有小湖5处环列于周围,相互间多以水渠沟通。湖中堆土作蓬莱、方丈、瀛洲诸山,山上有台观殿阁之属。苑内又设十六院,每院为一组建筑群,外环水渠,内植众花。西苑的格局为平陆地段运用开池堆土的手法营造丰富景观提供了范例,清代圆明园就和它一脉相承。唐代长安北郊设有规模宏大的禁苑,东西13.5公里,南北15公里,苑中设掌管种植、修葺事宜的“监”4处,有宫、亭24所,还包括长安故城内原有殿舍249间。除了禁苑之外,另有东内苑、西内苑和南苑(芙蓉苑)诸园。而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太子的东宫等宫廷区中,都有以山池花木穿插于后部的内廷,形成园林化的居住区。其中大明宫的内廷区以太液池为中心,环池布置各种殿宇和长廊,池中堆土为蓬莱山。兴庆宫则以南面的龙池为中心开为园林区,内有沉香亭、龙堂、勤政务本楼等重要建筑物。芙蓉苑位于长安城东南隅曲江的南侧,有夹城御道与禁苑、大明宫等处相通。此外,长安周围还有九成宫、翠微宫、华清宫、万全宫、望贤宫、琼岳宫和金城宫等苑囿。东都洛阳有上阳宫等帝后避暑游息之地。至宋代,王苑虽没有唐朝那种恢宏的气魄,但细致精巧的风格更趋成熟。汴梁帝苑多达9处,以宋徽宗时所建的艮岳最着。艮岳建于皇城东北隅,它的建造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宋徽宗动用运粮纲船将江南的奇花异石运至汴梁,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花石纲”。艮岳寿山的兴建积时6年,它是历史上罕见的大假山,使用了大量山石,组成土石混合的山体,山上冈连阜属,峰峦崛起,千叠万复,有屏嶂、峰岫、石壁、瀑布、溪谷等景色,并仿蜀道之险,设嶝道及栈道供攀登最高峰之用。这种大量用石筑成山景的叠山景观,对后世追求奇险的造山风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到了明代,帝苑建造不多,仅北京南郊有南苑。京城内则沿袭元时太液池、万寿山,拓于中海,增凿南海,辟为西苑。比之唐宋帝苑,其规模要小得多。但入清以后帝苑重又兴盛起来,如北京西郊的香山行宫、静明园、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依托起伏的山丘和热河泉水汇集成的湖泊而建的大规模皇苑,占地8000余亩,属清代规模最大的帝苑之一。圆明园是雍正理政居住之所,面积约3000亩。乾隆帝更是在帝苑中仿各地胜景。他先后扩建了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京城内三海、承德避暑山庄,又在圆明园东侧建长春、绮春二园。其中长春园北有单独的一个欧式园林,内有喷泉、巴洛克式宫殿和规则式庭园,这是出于猎奇而命欧洲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的。不久,又建造了另一大型园林——清漪园(光绪年间改名为颐和园)。这样,就在北京西郊形成了以玉泉、万泉两水系所经各园为主体的苑园区。我们今天在北京观赏游玩的园林就多为明清两代的王苑。如今,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帝王苑囿,已成为劳动人民陶冶身心、亲近自然的出游场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87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