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大汶口文化白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87 评论:0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范围是在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一带,距今约5500~4800年左右。作为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中期文化的杰出代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但也有多样的其他陶系,诸如白陶、黑陶、灰陶、黄陶、褐陶等,其中白陶是一个较有特色的品种。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有细泥和夹细沙两种,两者均是利用当地出产的被称作“坩子土”的原料拉坯成形。这种以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陶土,经化验含铁量只有1.72%,这充分说明大汶口的先民已能选择纯净的陶土制陶,当然这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是分不开的。陶坯经过近1200℃的高温焙烧,呈现出白色或泛黄、粉等色。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的大量生产,无疑标志着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制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一个崭新的时代——瓷器时代即将来临。大汶口文化白陶在器形的延续上直接影响到后来的龙山文化乃至夏商时期的白陶制作。与南方大溪文化出土的大量白陶盘相对而言,大汶口文化白陶的主要器形是鬶与背壶。鬶,一般认为是一种水器,用以煮水或其他的汁液,它是大汶口文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较为标准的样式为:有三个肥硕的袋足,外壁曲线生动,颈部高直,前部有斜缓的流,背部有用于手持的把手。整个造型宛如一只昂首挺胸、举止傲慢的大鸟,真可称得上匠心独运。然而鬶的造型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而是有一段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实心足演变成空心足、小流转而变成大型的冲天流,不仅增加了受热面积,缩短了食物的烧煮时间,而且更加便于倒取包括水在内的流质食物,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相对于鬶的复杂造型,背壶就显得十分的规整。也正是因为形制上的不同要求而导致了制作上的差异。与鬶的捏制不同,背壶多是轮制而成的。典型的背壶样式为:喇叭状的筒形小口,颈部明显,圆肩以下收腹,腹较深,平底,器形瘦高,两侧附有双小耳,双耳之间一侧的中部有一勾状泥突,双耳与勾状泥突三者构成背绳的三个穿系点。整个背壶的使用有如今日之双肩背包。除了鬶与背壶之外,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白陶器皿还包括杯、鼎、豆、尊等种类。与黑陶相似,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在装饰上十分简单,多数不加装饰或略加装饰,往往更注重的是陶器比例的匀称和谐,造型的灵巧以及陶器纯洁皎好的质感,所附加的纹饰都遵循这一原则。虽然大汶口文化白陶的装饰比较简单,但都能服从器形的整体需要,于统一之中求变化。既有匀整的弦纹,又有随意的绳纹;或由轮制法制成,或信手拈来,无一不透着素雅的风致。总的说来,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制作精细,器形规整,陶质致密,色泽洁净,纹饰朴素,尤其是绝大多数陶器都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包括对一些夹细沙的白陶也是如此。

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白陶作为一种比较少有的陶器品种,在陶器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于新石器中期的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对于中国瓷器的发明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大汶口先民对瓷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既可以看作是瓷器发明的第一步,也可以看作是白陶消失的原因之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8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刺绣的地方特色
下一篇:大学之道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