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观念是儒家的德治主义,即推行仁政,实行王道; 历史上的实际状况是德治主义时盛时衰,在为政以德的口号之下也隐含着专制强制手段的运作,即所谓阳儒阴法。从思想源头看,德治的主张并不是由儒家最早提出,但它是儒家所推崇的先辈圣贤的主张,故而在思想体系中从来是可以归属于儒家的。西周初年,主要是孔子所极力崇拜的周公,提出了 “天命”、“敬德”、“保民” 三者相统一的政治纲领,这实质上是要改变殷商时代的天治主义政治观念,淡化以至取消宗教迷信在政治中的作用,把宗教、道德、政治融为一体。这一新的政治理念当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 “敬德”,充分体现了周人对道德作用的自觉和重视。“德”在周人眼里,主要是指君德、政德,因而称美德如 “先哲王德”,显然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与后来儒家的 “德” 相比较,还不具有社会的普遍性。但是,他们对于君德作用的认识,无疑已经具备了后来儒家所主张的意义,即具备了儒家所主张的“德治主义”的雏形。周人所确立的德治主义政治观的取向,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于祖先要严格遵守祭祀的仪式礼节,对先祖、上天持有恭敬之心。这实际先师孔子行教像上是把祭祖、祭天的宗教畏惧与崇拜心理,改造成道德感情,使之成为利益整合的全民共同意志的基础。二是统治者自己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周公在《尚书·康诰》里说,治国要谨慎,不要有怨恨情绪,不要采用错误的政策和不合国家根本大法的某些措施。统治者要修明自己的道德观念,心中树立正确的宗旨,随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在政治上不单只见一时的利害,还要考虑长远的道德意义,这样才能使国泰民安。三是对被统治者要实行德政,其主要内容就是“惠民”,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给人民谋福利。具体政治措施也是三项:其一,对于百姓,尤其是对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应多方爱护,施与恩惠。对被征服的商朝遗民要实行宽大政策,并缓和阶级矛盾,勿使人民怨恨不满;其二是德教,对人民不是简单地压服,而是进行道德教育,千方百计使百姓心悦诚服。主要是训导他们要孝养父母,遵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宗法道德规范,以此造成一个秩序井然、道德风气优良的社会。其三是慎罚,即量刑要适当,还要考虑犯罪动机和悔罪态度。知道悔过,可以从轻发落。不可根据统治者本人的主观意愿行事。以上所述周人关于“敬德”的三个方面和治民的三条政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德治主义”的思想来源。
在德治主义观念中,通常的关于国家职能的概念变得十分模糊,国家仿佛不是一个阶级压迫的工具,也不专注于反抗外族侵略的任务,德治国家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家政培训班,一个巨大的慈善机构,以及一个道德法庭。德治主义何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传统,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是宗法社会,宗法社会的弊端我们已经作了许多批判,但它至少在某个方面是对推行仁政有帮助的。国家如果像一个放大的家庭,那么家庭生活的特点就必然体现在国家政治之中。前述周人国家的慈善功能、教育功能、温情主义,都是由此而来。这样来理解,那么上述功能由国家承担,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儒家德治主义政治观成为中国古代主导的政治理念,孔子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以“仁”为核心,对“周礼”作了继承、补充和修正,使仁、礼、政三者统一起来并具有了调和主义的性质。孔子的主张是强调主观修养的“仁”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即要求人们自觉地接受“礼”的制约。孔子讲“仁”及“忠恕”,似乎在个人修养方面讲得较多一些,孟子继承孔子仁的学说,更多地把它应用于政治及社会。“仁”的重要内容是“不忍人之心”,就是要将心比心,从而具备不忍看见别人痛苦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仁政”就是统治者把自己的同情心“推己及人”的结果。
孔子学说的另 一个继承人荀子主要发挥了“礼”的方面,礼的涵义一般都认为,它是周初确立的一套制度、典章、规矩、仪节和伦理道德,但如果从礼的本质上加以概括,把它理解为国家和社会的最高政治行为规范,恐怕是更合适些。荀子的门徒韩非、李斯把礼的逻辑推及到法家的路线上,使秦帝国得以建立。这当然是违背儒家宗旨的,但也说明儒家德治主义政治观也不是不能包含一点法家的意味,从后来的历史实践看,阳儒阴法是一个事实。此外,儒家的德治主义的最理想化,也是不治而达到天下大治,孔子自称不想当个断案的清官,他要让天下息讼,无案可断,这和道家的无治主义政治观也具有了相通性。总之,古代中国人在政治实践方面所可能涉及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政治理念,儒家的德治主义政治观都能有一定的包容度,这样它就无可争辩地取得了主导地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85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