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充满理趣的苏轼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1 评论:0

宋代诗坛上,才华横溢的苏轼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那豪放不羁的性格、复杂深厚的思想、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对事物敏锐独到的观察捕捉能力,无不涌现于笔端。诗歌是他人生历程的记录,亦是他自我慰藉的良伴,更是他抒发性情,表露观点的工具。这里我们仅谈谈蕴含在他诗中的理趣。

宋诗与唐诗相较,本就是以理趣筋骨见长,并贵深析透辟。这在梅尧臣、欧阳修之时,即已开其端绪。到了苏轼,更重视诗中的理趣。我们读苏轼诗后往往会有回味与思索,他的诗歌给人哲理的思索之趣常超过情绪的感染。因而,人们把苏轼的这一类诗称为理趣诗。

东坡理趣诗的一大特点是:他并不在诗中呆板地谈玄说理,而是在对富有情趣的自然小景或生活片断的描绘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了情、景、理的和谐统一。那首着名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借描写庐山的景象,讲“当局者迷”的道理,启示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异曲同工的还有一首《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诗人言在天目山绝顶俯视雷电,雷电霹雳轰鸣之声只如同婴儿啼哭一般轻微。而在山下,人们却被雷电吓得掉了手中的筷子。引出的道理是,雷霆之威对已跳出其外,抛开浮名甚至生命的人是不起作用的。苏轼这类诗很多,此外还有如《东坡》诗借描写山路的坎坷,暗示人生旅程中不要贪恋坦途。《慈湖夹阻风》之二亦讲的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

题竹图 明 杜堇

  此图绘的是北宋名士苏轼题诗于竹的情景。

东坡理趣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引物取譬,阐发哲理。他经常取一物作比,借以阐述内心深处的释道思想。他在被贬黄州时曾写过一首《迁居临皋亭》。诗中,他把自己比作是一个大磨盘上的蚂蚁,急急匆匆想要向右方前进,无奈大磨盘的方向偏偏相反,这象征着苏轼当时艰难的处境。值得注意的是后面两句:“饥贫相乘除,未见可吊贺。”东坡认为一个人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多变的,祸福毁誉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倚伏、转化,从长远观点来乘除的话,今天的饥寒也可能隐伏着他日的幸福。正如老子所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既然如此,对于眼前的厄运究竟该哀吊还是该庆贺,就无从定夺了。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写过一首给弟弟苏辙的送别诗:“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在苏轼眼中,千里之不见与咫尺之不见并无实质的不同,那么远别和近别也就不应有态度上的不同。再进一步讨论之,常识是以别离为人生一大悲哀,但苏轼认为,正因为有了离别,才使人体验到相逢相聚的可贵,也正是离别使人意识到业已存在的双方感情,这种发现就成了一种喜悦。所以就“离别”这一事上,咫尺和千里是“齐一”的,悲哀和喜悦也是“齐一”的。

夹叙夹议、即事明理是东坡理趣诗的又一种写法。如《泗州僧伽塔》写的是他在赴杭州任通判的途中遇顶风而舟难行,船家劝他去祈祷灵塔。祷毕,果然顿转风头,一路顺畅。东坡就此议论说:“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他由祈祷的成功却引出了对祈祷的否定,从眼前一事,生发出哲理的思考,全诗有叙有议,舒卷自如。

苏轼还写过不少题画诗、论诗诗,常能借助于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阐发他对诗、画及至对人生的独到的见解,深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如着名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即是此中显例。应该承认,宋诗时为议论所累,而东坡之理趣诗,博古通今,纵横驰骋,议论风发,使人登高望远,所获匪浅!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84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