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史通》和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0 评论:0

《史通》是唐朝前期刘知几所着的一部史学理论专着,计有内36篇,外13篇。刘知几因在史馆修史,感愤而作《史通》。内篇对我国古代史籍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分别论述了史学的源流,编年、纪传的史书体例,史料的搜集、鉴别、比次和撰述的方法;并用归纳法把古史书分为六家,析为十流; 同时还论述了史学艺术,主张史学脱离文学,历史记载应因时因事而异,贵今而轻古,近详而远略。外篇多是读史札记,并系统地叙述了历代史官的建置及史书编写。全书既总结了以往历史着作的优劣得失,又提出了以后史家的任务和要求。

《史通》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着作。刘知几通过《史通》一书从治史宗旨、历史观、历史编纂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史学理论。他痛感于当时史家的不纯正,要求详辨史学指归,强调史家治史,不仅要区分善恶,而且必须把史学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反复申明史学是“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这种史学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当时及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刘知几在历史观上着重分析了天人关系、古今关系两个重大问题。自封建史学创立以后,天人感应论、君权神授论等神学思想就笼罩在整个史学领域中。刘知几对班固《汉书》的《志》的部分就批评说,抵牾者多,《五行志》尤多芜累,他认为日月之蚀、彗星出现、山河之变是不关乎人事的自然现象,所谓的五行灾异、祥瑞符命是妄惑之谈。他提出,历史上的王朝兴亡,不是天命而是人事在起主导作用,如果以命运论兴亡而忘记了褒贬,就是大惑。刘知几讲的人事主要是帝王将相的智勇,并没有摆脱帝王英雄史观的影响,但他对神学史观毕竟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传统史学总是好古非今,把三皇五帝说成是黄金时代,刘知几则认为历史是前进的,世异则事异,不应以先王之道来约束后人。社会的发展各有特点,今不一定不如古,古也不一定胜过今,由此,他提出了古今不同是时势使然的观点。他反对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并对华夷问题提出了进步的思想观点。

在历史编纂方面,刘知几全面考察了古代史书的编着,《史通》开篇就从编纂体裁入手,根据史体的形成和源流,把古代史书归为六家二体: 一是《尚书》家为记言体,二是《春秋》家为编年体的雏形,三是《左传》家为编年体,四是《国语》家为分国体、五是《史记》家为通史纪传体,六曰《汉书》家为断代纪传体。六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后归为编年和纪传二体,二体互有短长,不可偏废。刘知几强调史例,认为史着体例如同国法,没有体例就会是非不准。他区分了纪、传关系,认为纪是经,传是释经的列事作品,纪只记君国大事,史书纪中杂载他事,是一种混乱现象。他指出评价人物应注意区分流品,使君子小人、上智中庸各有等差,这才可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刘知几还要求断代史明确断代年限,纪传体正史的编写要规范、程式化。

刘知几进而提出了史家三长论和书法直笔论。他认为史家须有才、学、识三长: 史才包括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写作技巧,史料须作识别,写作应简明;史学指考察问题时所征引的史料及史家的知识,应把全部史着当作取材对象;史识是分析历史事件、评价人物的观点和态度,要辨善恶、明是非、寓褒贬。三长是一个优秀史家所必备的学术、人品素质,这成了后世的公论。史书直笔自古就被认为是史家美德,但汉魏以后的长期战乱、政权分立,使史学成了各政治势力的言论工具,史家往往对本朝饰善讳恶,对敌国则大加诋诬,造成了历史的失实。为此,刘知几呼吁史家要直笔、实录,并总结了史书中的直笔传统,明确把直书当作编史的基本原则。刘知几不仅把直笔和曲笔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史学方法,而且还看作是两种对立的道德品质。总之,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全面地展现了他的史学思想,所涉及的问题,差不多包括了历史学的全部问题。《史通》是对唐以前史学的一次全面总结,标志着封建史学第一阶段的结束,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8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