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古诗十九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4 评论:0

诗歌发展到汉代,四言诗已经不能适应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需要,五言诗创作日益兴盛,尤其是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后期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当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因其作者姓名都已失传,时代也不能确定,《文选》的编者收录之时将其题为“古诗”。

从《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内容来看,似非一人之作,作者当是一群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失意文人。汉代是中国文人创作真正开始的时代,在东汉中后期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里,面对剧变的社会现实,文人那敏感的心灵里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觉醒,从汉初以来就一直被反复吟唱着的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以及对自己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这时成了诗歌抒写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中多处用到“忽”字,如“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等。这正反映了诗人们对人生的短促、动荡、把握不定的痛苦。如何消解这种痛苦呢?或及时行乐,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 或立身功名,如“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这种对享受的追求和对功名的渴望,大胆地表现了人们的世俗情怀。但是,一方面,诗人们的敏锐和脆弱使他们无法做到“荡涤放情志”; 另一方面,诗人们要立身功名的梦在那样的时代里也根本无法实现。也就是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无法令人解脱,所以他们在诗中发出了“忧伤以终老”、“忧愁不能寐”的哀叹。

《古诗十九首》作为表现个体生命体验的文人诗作,具有浓郁的抒情味,其中有大半是反映离人情思的作品,在感情的表达上非常真切动人。《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等篇表现了一往情深的坚贞相思之情; 《行行重行行》写一位思妇被游子捐弃;《孟冬寒气至》写一位思妇三年独守空房; 《明月皎夜光》则是对旧友发迹后交往日疏的不平慨叹,充满了怨而不诽的宽容《西北有高楼》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慰藉充满了同命相怜的情感; 《东城高且长》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金屋”的梦,更是表达出对幸福生活的热诚渴望。这些抒写离人情思的诗歌与反映感伤情怀的诗歌一样,都因其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意识而富于感染力,引起了后代文学的深刻共鸣。

《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抒情方法上每每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了抒情和写景的和谐统一;在抒情风格上,做到了委婉含蓄和沉着痛快的和谐统一;在抒情语言上,既自然朴素又精练工切,真可谓“字短情长”。《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貌树立了文人诗歌的艺术典范。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7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