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7 评论:0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出于维护社会秩序、追求理想道德社会的目的,再三提出以民为本、保民安民的施政之道,为民请命。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无疑是进步的思想,它也是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萌芽。随着近代民主政治的出现,民本思想得到发展和成熟,最终成为民主思想的一部分。民本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庶民是国家的主体,民贵而君轻;第二,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盛衰兴亡;第三,要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民本的基本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即已提出,《尚书》中这方面的记载相当丰富。民本思想的提出是对神权的有力挑战,也是对君权的一种限制。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极力宣扬民本思想的当首推儒家。其中孟子更是直接汲取了《尚书》的精髓,进一步阐发了自己“政在得民”的仁政学说。他认为,作为君主,只有把握民心,才能长治久安,否则必然导致政权不稳。孟子提出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为后世政治家所推崇的一句名言。荀子对“爱民”的思想进行了充分发挥。他警告统治者,爱民不仅仅是为了人民,而是关系到统治者自身的安危和存亡,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秦末农民大起义使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们当中的许多有识之士因而对民贵君轻的道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汉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告诫统治者,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僚,大多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对民众的强大威慑力量有清醒的认识,魏徵还以“舟”比作“君”,以“水”比作“庶人(百姓)”,用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警告最高统治者。据此,唐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民安民的政策,使唐朝初年迅速消除了战乱的遗患,稳定了政局,从而出现了史家所颂扬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在民本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体恤民情、关心人民疾苦成为历代优秀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唐代柳宗元通过研究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看到了民心向背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重民思想。他批判君权神授思想,认为君权并非神所授,而是人所授。南宋的叶适也提出削弱君权的设想,对当时的君权进行了批判。元代的许衡,明代的薛瑄、归有光、吕坤,清代的顾炎武、庄元臣等人都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他在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君权的存在是社会不得安宁的根源,因而不如无君。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在君臣关系上,他严厉批判君把臣作为奴仆,也反对臣对君尽愚忠。在《原法》中,他还区别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对近代中国民主运动产生过极大影响。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及其措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并未超出剥削阶级统治压迫广大人民的框架,“民贵君轻”并非目的,而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随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一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抨击封建统治、倡导革命运动的有力武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曾用这一传统思想来阐述民权学说。他的三民主义是旧民主革命的产物,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同时又远远超越和发展了这一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李大钊为首的共产主义者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思想。自此,古老的民本思想注入了“民主”、“自由”的新内容,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77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