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过,“君子和而不同”。把“和”跟“同”二者对立起来,抽象成两个哲学范畴,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很经典的表达。这一思想并非孔子首创,而是有着历史渊源。《国语·郑语》中记载,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的这段话,触及到了辩证法的一些原则。在两个对立面中,这一个对立面是那一个对立面的“它”,那一个对立面是这一个对立面的“它”。事物有了它的“它”,才能发展。不过史伯没有明确认识到对立的“它”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过多地强调了两个对立而之间的统一性,这又带上了调和论的嫌疑。
晏子发展了关于“和”与“同”的对立统一思想。晏子就是春秋后期着名政治家晏婴,在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任相,自俭而奉公,受到史家的称重,孔子对他也很尊重。《晏子春秋》主要就是集录晏婴言行的着作。晏子在政治上的改良主义,有着哲学上的基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有晏子的一段着名的言论,他通过“和”与“同”,“可”与“否”这两对范畴,论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他认为,“同”就是排斥了异的简单同一,譬如水加上水还是水。“同”的缺陷是明显的,琴瑟老弹同一声音就很单调而不成其为音乐,没有异议的同声附和就不可能达致正确的意见。“和”则是对立的统一,即包含许多不同性质事物的统一体。就好比是鱼汤肉羹,要有水、火、鱼、肉、酱、醋、盐等烹调条件,还要使之相互作用,而相互对立的因素具有互补、谐和的功能。水和火仿佛是对立的,但正因有火烧,水才能煮,假如只知用水不知用火,谁爱吃凉水泡肉呢?有了火烧水煮,厨师还要调和滋味,如味道寡淡,要用不同的作料“济其不及”,如果味道过于浓烈,则要“泄其过”,这样才会烹调出美味佳肴。同样,“和”也表现为音乐中的各种配器、音调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的相反相济、相反相成。“和”能够形成新的更高的统一。晏子所说的“可”是肯定,“否”是否定,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他以君臣关系为例指出,在国君所肯定的东西中,可能包含有不正确的应当否定的成分,做臣子的就应该把这不正确的部分指出来,向国君献疑,这样就真正促进了国君所肯定的事物; 同样,国君所否定的东西中,也可能包含有正确的值得肯定的成分,作臣子的也应该把这正确的部分指出来,这样才能抛弃那些真正需要否定的东西。君臣彼此互补,就能政通人和了。
这种“和而不同”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得到更多的发挥。孔子强调宽猛相济、刚柔并用,以达到政治上的和谐; 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和”的恰到好处的状态就是“中”。在一定意义上说,和是达到中的手段,而中庸就是最佳的“和”。中和说对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方面,即对立面相互依存的特点,有相当正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分析、表达。但是中和说把对立面的展开限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忽略对立面转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就有可能导致调和矛盾的折中主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77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