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道统”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2 评论:0

道统是儒家关于传道之统绪、谱系的思想学说。儒家道统观念,应开端于孔子对古代帝王的理想化。孔子把尧、舜、禹等古帝王套进儒家学说框架内,使他们成为儒学之道的最初实践者,并以此作为儒家推行其学说的历史根据。这种思想到孟子时已大致成型。从《论语》和《孟子》两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统观念最初的演进。孔子理想化的古帝王是尧、舜、禹、稷,孟子则又增加了汤孔子宗周,多称颂周公,以周公作为周代文化的代表,很少提及文王,孟子则多次称颂文王的仁政,并加上了武王;孔子虽把古帝王理想化,但他的言论比较分散,传道的谱系还不见头绪,而孟子因增加了汤和文、武,于是在他那里,从尧、舜到周公、孔子,顺着历史的次序,很自然地出现了一脉有迹可寻的传道线索。孟子不仅分述了古帝王的德性与为人,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观,认为古帝王们各自代表了一段历史上的大治,因此,他说,500年内一定有王者兴起于天下,尧、舜、禹、汤、文王、孔子各距500年。可以说,儒家传道的谱系,经过孟子的精心建构已初具规模。西汉的董仲舒也认为尧、舜、禹三圣王相继而有一个道通贯其中。

早期儒家的道统思想,作为一种观念,在儒者身上并不怎么强烈。东汉以后,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并立的现象,这给儒学的正统地位以有力的冲击。唐代韩愈在佛教兴盛的时代,为了提高儒学在历史及现实中的正统地位,作《原道》大力表彰儒家的传道系统,以与佛教的“法统”即传佛法的系统相抗衡。他认为儒家之道,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尧以道传于舜,舜又传给禹,禹又传给汤,汤则传给了文王、武王和周公,文、武、周公把道传给了孔子,孔子又传于孟子,孟子以后,儒道就受到了一些异说的冲击,历千年而不显。韩愈俨然以孟子的传道后继者自居,自称抱着虽死而无恨的决心,传下儒家之道来。宋代的理学家受韩愈的启发,却抛开韩愈,直接孔孟之道,以传道者自居。程颐为其兄程颢写的墓表上就说: 孟子死后,圣人的学业没有传下来,圣学不传,千余年间也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儒者,程颢是孟子1400年后唯一的传道之人。程颐把他兄长纳入传道谱系后,把自己也列入了传道者之列。南宋朱熹认为道统的传授有历史依据,二程兄弟是孟子的嫡传,而他自己又是二程的传人,他也成了传道谱系中的一员。理学以为《尚书·大禹谟》中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即是道统所传的道,又叫“十六字心传”。朱熹认为尧、舜、禹、汤、文、武诸帝王,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诸大臣,都以十六字心传接传道统,孔子虽没有王位,却是继承已往圣人而开启后世的人,功业反而超过尧舜。后来,思孟传递圣学,二程兄弟又承接了千年不传的圣学绪业。南宋黄震认为道统的传授问题到朱熹这里才开始显着于世; 后来,元人修《宋史·道学传》,就肯定了朱熹的传道正统地位。韩愈道统观念的目的在于提高儒学的地位,但这却改变了儒学的方向。汉代儒学重王道,宋代儒学重人道。在以往的祀典上,帝王系列和圣哲系列是不同的,帝王是着重政治上讲的,周公以上诸王都有政绩,圣哲是着重教育上讲的,周公以下的圣哲多有教化学说,二个系列的合一,使儒家之道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

道统观念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在儒者看来,凡是非道统的都是异端邪说,都应受到排斥和批判。孟子辟杨、墨,韩愈辟佛、老,就是儒家道统的排他性的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儒家之道才是天下古今唯一的正道,是天造地设的大中至正之道。因此,明代吕坤便说他“宁为道统家奴婢,不为旁流家宗子”。道统观念也带来了反道统的思想,战国韩非就说,孔墨都讲尧舜而其取舍各不同,尧舜不复生,无人可断定什么是真尧舜之道。尧舜生于3000年前,而欲申明它,没有证据就信奉它,这不是愚昧就是诬妄。明代王阳明认为,道是天下的公道,学是天下的公学,绝不是朱熹可私自占有的。后来一些儒者认为,道统的提倡使道不属于君而属于儒生,使论道者有了一种草野重于朝廷的自大,空言重于实际的虚妄无用态度。但这种指摘也有失公允,毕竟醇儒以道统传人自居,扞卫了孔孟学说中有价值的方面,与极权暴政和污浊世道作了积极的抗争,也缘此保持了学人精神和人格的独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97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