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郑獬(事迹简介_哪个朝代状元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9日 阅读:155 评论:0


一、刷不掉的考生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郑獬少负俊才,写诗作文辞采丰富,风格豪放,而且才思敏捷,当时人望尘莫及。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已经很有名气了,他自己也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仁宗皇佑四年(1052),国子监发送优秀生参加会试,把他排在第五,平时远在他下面的学生却排名在他前面。郑獬感到非常愤懑,就在例行给主司大人(主考官)的谢启中发牢骚说: “李广事业,自谓无双; 杜牧文章,止得第五。”“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亡,巨鳌不灵,因顽石在上。”意思是说自己的事业正像汉代的飞将军李广那样天下无双,自己的遭遇却像唐代文学家杜牧一样受人冷落。虽然有《阿房宫赋》那样的绝妙文章,也只能够排名第五。自己像骐骥、巨鳌,有些考生像驽马一样,却能遥遥领先。这都是因为主司是“顽石”,不辨黑白,一味压制人才的结果。主司看了这篇傲气凌人的谢启大为恼怒,决心一有机会一定狠狠整治这个桀骜不驯的家伙。后来郑獬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被任命为主考官。他一心想使郑獬落选,以报其不逊。自以为熟悉郑獬的文风,认得他的字迹,阅卷时遇到几份类似郑獬文笔的卷子,都判为“不通”,黜落不用,又挑了一份和郑獬文风不同的卷子列为榜首。这位主考官认定郑獬的卷子被淘汰了,谁知偏偏把郑獬送上榜首。殿试结束,一经拆封唱名,郑獬为第一甲第一名。
据说,廷试那天,曾明仲是巡察官。他正来回巡视,见一名考生不假思索奋笔疾书,试卷铺开,也不怕别人偷看,一边洋洋自得,吟哦有声。曾明仲探头看过去,见破题的两句话是: “大礼必简,圜丘自然。”禁不住低声对这个考生说:“单起一行,单起一行。”考生因为沉湎其中精力专注而大吃一惊,抬头一看才知是巡察官。低头读自己的卷子,恍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另起“大礼”、“圜丘”两句,自觉破题更有精神。到唱名时,果然列为第一,曾明仲才知这个考生就是郑獬。
郑獬是郎官郑纾的儿子。郑獬早已以诗文闻名于时,却多次在省试、殿试中失败。当时已30多岁了,很感忧虑。郑纾那年做狄青的部下,正在和侬智高打仗,郑獬到京城参加殿试。两人把家眷留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的一条船中。一天,家人正忧心忡忡,既担心郑纾的生命安危,又担心郑獬仍被黜落,一家人坐在船头默然相对。忽然听见船尾正做早饭的锅发出鸣笛一样的声音,声震两岸。全家人正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忽听岸上有人寻找郑郎中的船。原来,南方打了胜仗,郑纾差人报捷。来人说侬智高军已被打败,全军覆没。郑纾马上邀功请赏,调职升迁了。这里话音还没落,又有从京城来报榜的人飞马而至,说昨天殿试唱名,二秀才中了头名状元。两件事闹得全家惊喜万分,忙着发赏银给报信的人,又要应酬络绎不绝的庆贺者,直到深夜,才得以歇息。大家想起锅鸣,感叹那恐怕是报喜的吉音。

二、才思敏捷


有个叫西方琥的人,和郑獬同榜登进士第。他对郑獬说:“考中的人里面年龄数我最小,能不能照顾一下,把我报成第三‘探花郎’呢?”郑獬答: 已经有两名探花郎了。西方琥又说: “探花郎的名额没有定数,加上一个又何妨呢?”旁边一个差役说: “加上的话,你得出铺地钱20缗。”西方琥答应出钱。于是,把他定成第三甲。事成之后,他却再也不提出钱的事了。郑獬责备他,他说愿意受罚。先罚做诗。他对郑獬说: “晚辈才疏学浅,对做诗没有研究,希望状元先做一首为我做个示范。”话音刚落,郑獬脱口而成《代探花郎》一首:


嫩绿轻红相向开,一番起码探春回。
青衫不怕露痕湿,直入乱花深处来。


几天后再看见郑獬,西方琥又说: “一听您做的诗,格调那样清新,小子很愧不如,一时不敢下笔了,明天再献上拙作。状元是否再指点一下敝人。”郑獬听了,又脱口而出:


朝来已与碧桃约,留住春风不放归。


郑獬不只以思维敏捷、做诗迅速闻名。其为文还有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可以说写什么像什么,为当时许多人称赞。

三、力主求谏


仁宗时,郑獬通判陈州(今河南淮阳),后又入直集贤院,做知制诰,为皇帝起草各类诏书。嘉佑八年(1063),出知荆南(今湖北江陵)。
英宗继位后,治永昭山陵,大兴土木,用的是真宗乾兴年间的制度,规模宏大。郑獬上疏说: “现在国库空乏。不用说别的,只军队所发粮饷,就得靠从老百姓手中聚敛。现在连比较富庶的人都有了怨言,更不用说那些穷苦人家了,全京城的人都在议论这事。要是再劳民伤财,那百姓的呼声不是更大了吗?先帝节俭爱民,天性纯朴,在自己的事上,从来没有过大的用度。凡吃穿用具,都是能省则省,极其简陋,这是天下百姓人人尽知的。现在的山陵制度,打算效仿乾兴时候的规模,岂不是有悖于先帝简朴的传统,反有损于他的名节么?”又说: “陛下初登皇位,谦恭缄默。虽然对大臣的建议积极采纳,但和陛下共商大业的人,平时也就是那七八个大臣而已。这哪能囊括天下治国安邦的良策呢? 希望陛下能诏示天下,让天下贤士都畅所欲言,出谋划策。凡是有可采录的,就召那人进宫和他详谈。大臣官吏上朝进见时,陛下也虚心求教,问他们国家兴衰、政权成败的方策。如果陛下能做到这些,一定会有益于国家统治。”英宗诏示天下,让各州县推荐明达之士晋见,亲自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并授给官职。许多州县欺上罔下,随意举荐亲信,朝廷又宣布这种做法暂时停止。
郑獬不服,进言说: “古时候荐士,认为10个人里面能挑出5个优秀者,能得一半的人才就很好了。现在,我们在10个之中总能挑出5个以上优秀者。这么快就因为社会舆论偏废这种政策,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希望尽快恢复,使天下豪俊之士不再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这样,有用之材才不致埋没遗漏。”未及实行,郑獬被派出知荆南。
治平年间,京城下大雨,宫廷内外淹没,官家府第和百姓人家房屋毁坏不计其数,许多人被淹死。英宗火急下发诏书,请大家直言进策。谏官遵旨直陈,仍然是一些“要听贤言勿听佞语”、“要用贤臣不用奸人”一类的隔靴搔痒的话,好像“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郑獬又上疏说: “陛下求贤若渴,纳谏取士的话重又提起,这很好。却不想求忠言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考证前代君王的故事,因为国家危亡,突发急难等求谏的人也不少,但屈指一数,能把那些谏言用于行动的,却不多见。现在奏疏像雪片一样飞过来,陛下亲自翻看,这固然很好。只陛下一人,日理万机也处理不完啊。平时中书省、枢密院的官员面对许多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这样下去,谏言仍是谏言,并不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也和前代君王崇尚空谈,虚有纳谏之名一样吗?不如选拔一些官吏专门处理上疏事务。了解其内容,归并其意义,和两府近臣仔细推敲,分门别类,理出个上下。那些可以用的马上采纳,付之以行动; 不行的便搁置在一边; 有疑问的则再到下面去征询意见,然后决定取舍。这样,群臣心中有了数,陛下也有了主张,一起制定出方针和具体对策来。问题解决了,危难排除了,百废俱兴,皆大欢喜。且说天下人能够进谏就够难的了,一般的君主们虽然口称纳谏,把声势造得很大,却往往忽略实施。这次愿陛下采纳这些谏言之后,整理成册,载入史书。上面写上哪年哪月发大水,皇上下诏求言,用了某人的建议做了什么事,取得了哪些成效。这样一来,不就远远超过那些虚有纳谏之名的君主了吗?得之不易的谏言也就不至于成为挂在墙上欣赏的一纸空文了。”
神宗继位,一天,召郑獬夜入内廷,命他起草吴奎出知青州(今属山东)和张方平、赵拚任参知政事的诏书,赐一对蜡烛,亲自送他回舍人院。当时夜深人静,无人知晓,郑獬和神宗倍感君臣知遇之情。不久,他升任翰林学士。
朝廷中许多人建议收复横山。郑獬说这样做必然会引起兵祸。不久,种谔诈取绥州。郑獬说: “我曾见到皇上手谕,一再强调守边大臣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起战乱。如今要是对种谔这种诡变奸诈之人宽容姑息,对他不讲信义、用不光彩手段夺取敌城的行为加以默许,这岂是帝王的雄才大略?种谔擅自兴兵攻城,是犯了死罪的,该杀!”郑獬时常这样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

四、举贤让能


郑獬为人清高,却能举贤让能。他做翰林学士后,不几个月,王左揆相继而入。按常规,先进入翰林的人排名在上。郑獬却奏请道: “我的德才识见及治国谋略都在王某之下。现在把我排在他前面,臣下惶惶然心有所愧,请把我列在他的名下。”神宗对左揆说了,左揆力辞说: “哪能因为郑公谦让就改了祖宗法度呢?”又过了些天,郑獬仍坚决奏请,并托辞不去上朝。皇上破例准奏: “王某班列郑某之上,以后下不为例。”后来,王左揆给郑獬的父亲郑纾写墓志铭,用语优厚,极其推重。挽辞中有“欲知阴德事,看取玉堂人”的话。意思是说其人德能如何,只要看他在翰院中儿子的所作所为,就可想而知了。

五、消极退隐


王安石一向对滕甫、郑獬没有好感,把他俩说成是“滕屠”、“郑酤”。两个人一向不把这话放在心上。郑獬一天送客人到郊外,路过朱亥的墓,遂做诗:


高论唐虞儒者事,卖交负国岂胜言。
冯君莫笑金椎陋,却是屠酤解报恩。


这首诗名为自嘲,实为自许。王安石听了不满,但又不好发作。一天,王安石看见郑獬的《梦仙诗》里有“授我碧涧书,奇篆蟠丹砂。读之不可识,翻身凌紫霞”的句子,大笑说: “这人不识字,不自量力。”郑獬说: “我这是引用李白的话。”王安石又笑说: “不打自招,你这人学问更减一等。”
郑獬知开封府,管辖区里有个叫喻兴的人和他的妻子合谋杀了一妇人。郑獬不肯用新法问罪,更被王安石厌恶。后来,郑獬做了翰林侍读学士,知杭州(今属浙江)。不久,又迁知青州(今属山东)。当时,青苗法正实行,郑獬说: “光看见实行青苗法的害处,没看见过好处。我不忍心让老百姓这样没有罪而陷到法网中。”于是托辞有病,辞官回乡。神宗熙宁五年(1072),逝于安州,时年5l 岁。因为家贫子弱,无力安葬,棺材放在破庙里10多年。滕甫后来知安州,出钱解救,得以安葬。

六、诗风疏朗


郑獬做官正直,体恤下情,这从他的诗中也可以看出来。如《道旁稚子》: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肝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又如《采凫茨》:


朝携一筐出,暮携一筐归。
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饥。
官仓岂无粟? 粒粒藏珠玑。
一粒不出仓,仓中群鼠肥。


郑獬做诗不只思维敏捷,落笔流畅,而且诗风清新质朴,简练明快,不做作,少用典,淡妆饰。如《好事近》词一首:


把酒对江梅,花小未禁风力。
何计不教零落,为青春留得。
故人莫问在天涯,尊前苦相忆。
好把素香收取,寄江南消息。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828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