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严我斯(事迹简介_哪个朝代状元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9日 阅读:171 评论:0

严我斯是清代第11位状元,字就斯,号存庵,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其一生主要经历当在顺治、康熙两朝,生卒年不详。据卒前口占偈云: “误落人间七十年,今朝重返旧林泉。崧山道侣来相访,笑指黄花白鹤前。”知其约70岁时死。其父字既方,明朝副贡生,明亡隐居不仕,时人视为高士,着有《春正月辨》、《嗜退庵语存》。严我斯在父亲影响下,自幼读诗书,在乡里名声颇好。

顺治十一年(1654),严我斯参加甲午浙江乡试,中式为举人。顺治十八年(1661)参加辛丑科会试,中式为进士。康熙三年(1664),清朝举行甲辰科会试。康熙二年时,康熙皇帝认为八股文不利于个人创见,难以选拔贤才,于是颁布废除八股考试禁令,谕令“惟于为国为民之策论表判中出题考试”。随着考试内容减少,乡试、会试也从3场变为两场。故甲辰科会试改为两场: 头场,策5道; 二场,四书论1篇,经论1篇,表1道,判5条。废除八股取士,专用策论,对选拔人才是有利的。但从明初至此时200多年,汉族知识分子已习惯于八股考试。一旦取消,他们很难接受。故是科应试人少,中式250人,较之前科人数减少。所取进士也为时人看重。严我斯以辛丑进士身份补殿试。榜发,状元严我斯,榜眼河南柘城人李元振,探花江南无锡人周弘。状元及第后,严我斯居京为翰林学士,又为礼部侍郎。康熙八年(1669)己酉科乡试任山东考官。虽然仕途通达,但他向往乡野,迷恋弄墨,于是未到花甲之年就告老归乡。

严我斯平生喜好读书作诗,着有《尺五堂诗删初刻》6卷,《尺五堂诗删近刻》4卷。前书收入康熙三年到康熙十五年的诗,后书收录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六年的诗。《自序》评说其诗是“本乎自然,发为篇章”。即主张作诗求感情真挚,发自内心,不宜矫揉造作。史载他的“文章操行,为时所重”。

严我斯的诗多是触景咏物之作,文辞清新,流露出沉湎山水乡野的生活情趣,表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十峰草堂歌为钱日作》诗云: “九龙之山环九峰,一峰一态如一龙。兴云出雨气磅礴,鳞甲欲动凌苍空。别有一峰伏而起,神奇天矫为龙尾。世人咫尺不知名,古来奇士都如此……予本风尘落拓者,青鞋布袜思徜徉。安得投癫寻泛宅,五湖之曲烟光白。与君拄杖听鸣泉,夜向松窗读《周易》。”借描绘九龙山神奇天矫之景,抒发敬重隐居山人的情怀。《水谣》云: “之水兮清且涟,使君堂上坐鸣弦。之水兮清且漪,使君郊外多耕犁。使君官庖食无肉,长编篱种野。使君侵晨寒无衣,老婢当窗织布机。使君寒,民五。使君饥,民含哺。升君之堂进君酒,有酒盈卮,有蔬盈豆。长老在前,稚子在后,倮语歌呼为君寿。清畏人知兮,何人弗知。吁嗟今之人兮,廉吏可为而不为。”诗以通俗易懂的村语构成,民歌风味浓厚,意蕴深邃,颂扬了农人辛勤劳动的伟大,斥责了赃官的贪婪。《缫丝曲》与《水谣》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江南蚕乡的景致凸现纸上,仿佛伸手可触,刻画官府恶吏残酷剥削的诗句,似可同白居易之佳作媲美。“田家四月桑叶稀,鹁鸠啼雨乳燕飞。吴蚕上山茧如雪,丝车索索鸣柴扉。车上少妇飞蓬首,两月辛勤露双肘。朝忘沐栉夜无眠,那得新衣缝女手。须臾府帖下乡村,里正仓皇来打门。但偿官税苦不足,更向厨中索酒肉。君不见富家女儿娇绮罗,吴绫越绢无人驮。”如果说《水谣》、《缫丝曲》是以白描手法铺陈作者所见,含蓄中显愤慨,那么,《捕蝗谣》作者则直抒胸臆,发出反抗清朝官吏残酷剥削的怒吼。“蝗食民苗,吏食民膏。蝗食民苗诚可忧,吏食民膏何时瘳。捕蝗不如捕虐吏,宽租停扑蝗何尤。”《柴窑酒槐歌为曹峨眉赋》一诗则通过咏叹柴窑古瓷,引发“李杜不作酒人无,椀乎椀乎尔之遇合何太孤。沦落千年谁识尔,世人皆弃吾独取,江南曹侯尔知己”。为封建统治者不识高人俊士而感叹。

严我斯政绩不显,诗文在清代文坛影响不小。后人所辑史料汇编《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52,以及诗集《国朝诗人征略》卷7、《国朝诗别裁集》卷9、《清诗铎》和《清诗纪事初编》卷7,收有其诗。《清诗铎》所收诗最有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严我斯的诗风及其思想。后人邓之诚评论曰:“其诗各体皆工,于唐为近,少嫌未遒。”这一评判,从诗风上说倒也贴切,但就思想性而言,未免失之不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822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