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川镇的文家
偏安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辖下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有个富川镇,富川水如带,绕镇而过,镇北是颇有丘壑之胜的文山。
镇上有个文家,家有一些田产,佃与人种。主人叫文仪,字士表,人称“革斋先生”。文仪好学,嗜书如命,读起书来,废寝忘食。家里有丛竹子,爱竹的文仪在竹林旁筑了间书斋,号曰“竹居”。晚上,孤灯如豆,熬到深夜; 有时黎明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研读。文仪兴趣广泛,涉猎经史、诗文、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那些他喜欢的书,他都逐字逐句地抄写下来,积累了上百册的抄本。平时与人谈论,广征博引,某事见哪书哪卷,都能随口讲出。在学风上,他鄙斥泥古不化,主张推陈出新。“革斋先生”的“革”字,便意蕴“革新”,他把这个字刻在玉佩上,以表心志。
文仪好交游,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来者无论亲疏贫富,他都热情款待。孤贫的戚友,家有丧事买不起棺材,他解囊相助; 没有丧服,他捐资购置。他常邀友人做文字之游,得意时纵情歌唱。
文仪娶泰和(今属江西)梅溪曾家二女儿曾德慈为妻。22岁那年,即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文仪喜得贵子,取名云孙。翌年,又得一子,取名璧。此后,曾氏又生了二子三女。
文仪对孩子们的教育抓得很紧,他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那“竹居”便是文家父子朝夕读书练字的地方。每得到一本书,文仪先让长子云孙诵读,读完了,让他教给弟弟们。白天教授的课,到晚上便进行考查,读、背、提问,直到孩子们领会为止。有时夜深了,考查还在进行,哪个瞌睡,他便,呵斥一通。
妻子曾氏,也时常讲些精忠报国的故事给孩子们听。
文仪也曾给孩子们延聘名师曾凤等来家里教授。日子一长,经济拮据,请不起老师了,文仪只好自己来教。
在严父慈母的教育下,诸子长进很快。
二、理宗皇帝点状元
云孙长大了,朋友们送给他一个字: 天祥。
18岁那年,天祥去庐陵城参加全县学子的考试,他作了一篇名为《中道狂狷,乡原如何》的文章,获得第一名。只是,此文失传,今已不可得知。
庐陵县的学宫中祭祀着乡贤,天祥瞻仰他们的遗像。当看到本朝的乡贤欧阳修、杨邦
、胡铨时,崇敬备至,叹道:“我身后如果不能和他们并列,便不是个男子汉!”欧阳修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赫赫有名的宰辅。杨邦
乃抗金名士,被金兵俘虏,不屈而死。胡铨也是个人物,绍兴九年(1139),宋高宗任命亲金的秦桧为相,与金人议和,俯首称臣。胡铨上疏,请斩秦桧和参知政事(副相)孙近、出使金国的使者王伦,与金决战到底。奏疏震动朝野。
天祥下定决心,要像欧阳、杨、胡那样,生为人杰,死享英烈。
2年后,天祥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肄业。
白鹭洲书院是都昌(今属江西)人江万里于淳佑元年(1241)创立的,位于吉州城东的白鹭洲上。当时的“山长”——书院里主持讲学的人——是欧阳守道。守道山长也是吉州人,淳佑元年进士,学问广博,注重德行,号为“儒宗”。《宋史》卷411有他的传。守道山长治学,强调经世致用,鄙夷高谈阔论。在这一点上,天祥颇与山长同,故最受山长宠爱,山长悉心为他指点迷津。
天祥在白鹭洲书院住了几个月,被选为吉州的贡士。弟弟文璧也入选。
吉州贡士的名簿上,写的是“天祥”,没写他的名“云孙”,这大概是个误会。但名簿既上了朝廷,便不可更改了。
于是,便以字为名,另取字曰“履善”,而那“云孙”则算做小名了。
十二月十五日,文仪带着两个儿子去临安。临行,天祥赋《次鹿鸣宴》诗,诗云:
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
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
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
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祢正平。
他认为真正的光荣,不是登科,而是“清节”。
这是他流传迄今的第一首诗。
翌年开春,兄弟俩参加礼部的考试。二月初一开榜,哥俩皆中选。五月初八,理宗在集英殿举行殿试,试题长达586字,大半都是空话,主要是问为什么天灾人祸不断、人才匮乏、士习浮华、国用殆尽、兵力衰弱、盗贼横行、边患危重。已中了礼部试的人要就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陈述自己的看法、建议。
考前两天,天祥罹病。初八这天,他勉强支撑着去应试。进场的时候拥挤,出了一身汗,觉得好了许多。拿到题目,挥笔写道:
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 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 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 虏寇之警,盗贼之因也……他一口气写了9300余字,连草稿也没打。
写好呈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都被密封起来,答卷另有人誊录一遍,防止考官评阅时徇情取舍。
考官姓王名应麟,庆元(今广西宜山)人,淳佑元年进士,博学多识,着有《深宁集》、《困学纪闻》、《玉海》等23种。王考官评审诸考生的卷子,列出名次,上奏理宗皇帝。
理宗御览考卷,特别欣赏第7名考生的卷子,擢为第一。王应麟把卷子拿来细读一遍,叩谢道: “恭喜皇上得一才士!”
五月二十四日,理宗皇帝御殿唱名: “文天祥!”殿上一声传呼,殿下一声声接传。新科状元的桂冠落在了21岁的文天祥头上。理宗玩味着文天祥的名字,道: “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因理宗有此一语,朋友们便给天祥又起了个字: 宋瑞。
接下来唱了600个人名。他们当中出了几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22名谢枋得,第27名陆秀夫。但文璧殿试落第。
新科状元出宫回下榻的客寓期集所,金吾卫士7人扈从,前面有4人呼喝清道,煞是威风。民人纷纷涌来观瞻。
及第的进士们要参加一系列的宴集活动,新科状元当然是大出风头的了。文天祥抱着愉快、感激的心情出席了理宗皇帝亲临的闻喜宴,并向理宗献了一首谢宴诗:
于皇天子自乘龙,三十三年此道中。
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
但坚圣志持常久,须使生民见泰通。
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惟有厉清忠。
不幸的是,天祥父亲文仪病了。二十八日,即文天祥中状元的第4天,病情恶化,一命归天,享年42岁。六月一日,哥俩扶柩南归。
按封建礼教,文天祥要在家为亡父守丧3年。
他没有做上官,但并不惋惜。
“3年之丧”实际上是2年60天。宝佑六年(1258)八月,孝服除去,有人劝文天祥给宰相丁大全写信,要求出来做官,他道: “何必这么汲汲于做官呢?”吉州地方官想代他申请,也被他拒绝了。
三、坎坷仕途
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陪伴弟弟文璧进京应试。文璧中了这科的进士。五月二十八日,文天祥被授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今浙江宁海)节度判官厅公事的官位。以京官充任判官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案牍文书。由于谢恩等手续的耽误,他迟迟未上任。
就在这时,风云突变: 九月初三,蒙古军队在黄陂(今属湖北)突破长江天险。翌日,忽必烈率蒙军主力渡江,进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宋朝廷惊恐万分。理宗于九月十八日下诏责己,勉励各路军马奋力作战; 罢免奸相丁大全,任用贾贵妃之弟贾似道为相,督军迎敌。内侍董宋臣劝理宗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因为四明靠海,一旦敌兵逼近,可以乘船下海。当年金兀术渡江,宋高宗就是这样做的。
胆怯的理宗动心了。
对皇帝来说,这“走”字不失为保全性命的上策。但对社稷江山来说,却极为不利。皇上一逃,人心动摇,国都临安难保。
滞留京师的文天祥上疏理宗,请斩董宋臣以安民心。
奏疏呈上去,如泥牛入海,不见消息。
文天祥为理宗皇帝庇护董宋臣而愤懑难已,但又无处发泄。
十二月初一,鄂州前线传来喜讯: 蒙古兵北撤。原来,蒙古大汗蒙哥率军进攻四川,死在合州(今四川合州)城下,一些蒙古贵族欲立阿里不哥为大汗,忽必烈闻讯,无心再战,与贾似道讲和,北撤回去争夺汗位了。
临安城内欢声雷动。理宗下诏改元“景定”,王公贵族放下心来,纸醉金迷的生活又开始了。
景定元年(1260)二月,文天祥改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他不去就职,请求祠禄。祠禄是主管某地某宫观(道教寺庙)的官,实际上不管事,只拿俸而已,是优待那些退休、罢官的官员的职位。文天祥要求做此官,分明是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为伍。朝廷依他所请,派他主管建昌军(今江西南城)的仙都观。次年十月,委任他为秘书省正字,掌校正典籍。他再三推辞不脱,于翌年就职。
至此,文天祥算是真正步入仕途了。
他做了1年多的京官,景定四年十一月,出知瑞州(今江西高安)。次年,理宗驾崩,度宗即位,改元“咸淳”,文天祥被提升为江西提刑(全称叫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刑狱、监察),兼司农桑。
就职不久,有个叫黄万石的御史奏劾他不称职,办事不力。实际上,文天祥就职两个月,便平反了一起冤案。有个姓陈的银匠被指控杀人越货,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母亲替他申冤。文天祥多方查询,弄清真相,判处审理、逮捕陈银匠的官员死刑。这怎么能说不称职?但度宗不问青红皂白,诏罢文天祥的官。
那些对廉洁自守的文天祥不满的人,又乘他的伯祖母梁夫人去世之机,捏造罪名,想把他的名声搞臭。
梁夫人实乃文天祥祖母,文仪是她的次子,出嗣给叔父为子,梁夫人便成了文仪的伯母。梁夫人丧夫后,改嫁刘家。文仪长大后,把她接到家里居住,但同刘家的人仍经常往来。咸淳元年(1265),梁夫人病死。她已是刘家的人了,故文天祥没有戴孝守丧,只是申请解官服心丧。
一些人抓住这一点大造舆论,说文天祥违背礼教,不为祖母服丧。他们还编了一本叫做《龙溪友议》的小册子,印了上万本,到处散发。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唾弃文天祥的为人。
在这种局面下,文天祥的老师曾凤、欧阳守道挺身而出,分别写了《详目》、《或问》,替文天祥辨白,说梁夫人从改嫁那天起,就是刘家的人了,文天祥只能服心丧。
诽谤被粉碎了。但文天祥受的刺激很深,一时心灰意冷,打算退出官场,做个隐士。他在家隐居了两年,咸淳二年(1267)九月,朝廷起用他为吏部的尚左郎官,他推辞不掉,于十二月去临安就职。
文天祥再次步入仕途,等待他的仍是打击、诽谤。他每做一个官,总有人找他的不是,而往往是诽谤者得胜,文天祥被罢官。出任尚左郎官不到两个月,便于咸淳四年正月被弹劾免官。这年冬天,朝廷刚任命他为福建提刑,就有人出来攻击,朝廷收回了命令。咸淳五年三月,江万里出任左丞相,他很器重曾在白鹭洲书院肄业的文天祥。四月,起用文天祥为宁国府(今属安徽)知府,十一月到任,寻改为军器监,掌缮治兵器,兼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等职。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经书史传,并备顾问应对; 学士院,掌起草诏令,并备咨询; 学士阙,由他官暂理,叫权直; 玉牒所,绍兴十二年始置,掌修《玉牒》——皇帝的编年史。
咸淳六年六月,文天祥在学士院当值。太师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假意上疏要求退休,度宗皇帝让文天祥起草诏书,挽留贾似道。贾似道权势显赫,连度宗皇帝都是他拥立的。他住在西湖葛岭,深居简出,军国大事、官员的任免,都要送到他家里审批。他大权在握,却又装腔作势地要退休。度宗皇帝也明白他的意图,总是下诏褒美他的功绩,加以挽留。文天祥起草了两篇稿子,一篇说去职违众人之心; 一篇说大臣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不能因为有一点儿小病就退休。按惯例,稿子要先送贾似道过目,他同意了才呈给度宗。文天祥既没说一句恭维的话,又把稿子径直送给了度宗,贾似道大为恼火。结果,他拟的两篇稿都没有用。过了1个月,他便被弹劾免职了。
这回,文天祥决心退隐了。他在文山建造房舍,想沐浴清泉,坐卧树下,畅饮醇酒,悠闲自在地消磨岁月。
但是,咸淳九年正月,任命他为湖南提刑的诏令下达了,文天祥只得打点行装上路。他到职后,处理了一批案件,并协助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江万里镇压秦孟四起义军。这年冬天,他上疏请求调回江西本省,以便侍奉祖母和母亲,朝廷任命他为赣州(今属江西)知州。次年正月,他便回江西去了。
四、起兵勤王
暮春三月,文天祥到赣州任上。七月,度宗驾崩,嘉国公赵即位,是为恭帝,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道清临朝。九月,从前线传来消息: 忽必烈大汗命伯颜以丞相身份率20万大军从襄阳(今属湖北)出发,兵分三路,沿汉水南下。十二月,元年突破长江天险,攻占鄂州。宋军溃败,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朝廷一面敦促贾似道出兵御敌,一面下《哀痛诏》,要各地起兵勤王。未几,文天祥又接到下达给他的专旨,任命他为江西提刑,速起兵赴临安勤王。
接到专旨的第4天,文天祥便传檄江西,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义军,其中有他的棋友刘洙,有江西的地方官尹玉、张云,有同乡的邓光荐,也有妹夫彭震龙。文天祥带头捐出家产充军费。
四月一日,大军开拔,抵达吉州,接到太皇太后的诏令:留屯隆兴府(今江西南昌)。
这是黄万石捣的鬼,他奏报朝廷,说文天祥的部队乃乌合之众。朝中也有人随声附和,说文天祥太猖狂。太皇太后即降诏,派人快马加鞭,阻止文天祥入京。
文天祥勤王受阻的消息传开,舆论大哗。朝廷迫于舆论的压力,准许文天祥入京,但派他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知府。他还未动身,朝廷便追封叛将吕文焕的哥哥文德和义郡王,擢他的侄儿吕师孟任兵部尚书,想以此讨好叛将。文天祥上疏,请斩吕师孟以明抗元决心,振作士气。但奏本送上去了,宛如石沉大海。文天祥见状,领了兵马,赶去平江。
文天祥到平江不久,朝廷派将官张全领兵2000人,增援吃紧的常州。文天祥分兵3000人,让朱华、尹玉统领一同前去。他们在五木(今江苏常州东)与元兵遭遇。朱华、尹玉率兵奋战,张全却隔河旁观。义军以寡敌众,支持到晚上,一支元兵迂回过来,把尹玉所部500人围住。张全乘夜遁逃,朱华立脚不住,也往东撤退。尹玉孤军恶战,杀敌无数,除4人突围外,其余全部战死。尹玉身被数创,浴血苦斗。元军不敢和他交手,拿4根长枪架住他的头颈,用棍击死。
五木一战,江西义军威名大振。文天祥上疏,请斩临阵逃跑的张全。结果,朝廷姑息了事。
伯颜留下一支兵看住江北扬州等地的宋军,主力兵分三路,进取临安。朝廷闻讯大惊,急令文天祥移守独松关(在浙江余杭西北独松岭上)。这是错举,平江重地,一旦失守,关系重大。但朝廷连下3道诏令,敦促文天祥速速前往。文天祥留下一支兵守平江,自己引兵奔独松关。他还没到,独松关便失守了。文天祥只得退入临安。
临安城中一片混乱。左丞相留梦炎溜走了,右丞相陈宜中与太皇太后想请降苟安。他们任命文天祥为签书枢密院事,负责军事机密,不久又委任他为临安知府。文天祥知道临安是保不住了,他建议把三宫(太皇太后、皇帝、皇后)南迁,做保卫南方的打算。但陈宜中想求和,怕此举惹怒元军,说他们求和没有诚意,故没有采纳。
正月初五,朝廷大官逃得差不多了。那天任命吴坚做左丞相时,偌大的殿上,文官只有6人。
正月初九,称臣表正式送出了。文天祥做最后一次抗争,但无人理睬。
五、出使被扣留
正月十八日,元兵三路大军抵达皋亭山,距临安仅30里,哨马一直放到临安北门外。文天祥和力主抗战的张世杰将军建议移三宫下海,背城一战。但太皇太后和陈宜中不愿抵抗,派一员御史把传国玺和降表送到元营。伯颜接了玺表,命陈宜中来营接洽。当夜,陈宜中逃走。张世杰不愿投降,扬帆出海,往南去了。
十九日,元兵一部进驻临安城外的教场。陈宜中跑了,左丞相吴坚年老懦弱,国事没人主持,太皇太后便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元军催人去洽谈投降事宜,几个大臣谁也不肯出头,异口同声地推荐文天祥去。
二十日,文天祥和吴坚等4人进了元营,他想借此行探听一下元军虚实,回来再做打算。见了伯颜,他一口回绝投降一事,说那是前任丞相干的,他一概不知。他要元军退到平江或嘉兴(今属浙江),然后双边再举行会谈。文天祥态度强硬,慷慨陈辞,威然不可犯。
伯颜等人还未曾见过这等刚强的人物,很是钦佩。
会谈僵住了,因为元军绝不会撤退至平江或嘉兴。
伯颜一伙密谋一番,请宋使进帐,派降将程鹏飞随同吴坚等去临安见太皇太后,要她投降,留文天祥在营,待程鹏飞回来,再做商议。文天祥抗议,要回城,伯颜不听。
一夜过去了。二十一日,奸臣贾庆余趁文天祥被扣留之际,代文天祥做了右丞相。他和吴坚等备下正式的降表,送进元营。
伯颜请文天祥进帐,说太皇太后已下诏纳降了。文天祥怒斥在场的贾庆余,责斥伯颜不守信用。降将吕文焕出来打圆场,被文天祥骂做“乱贼”。他的侄儿吕师孟也来了元营,上前道: “丞相上疏要杀师孟,奈何不杀?”
“你叔侄降北,不曾杀你,是本朝失刑。我不能杀你叔侄,实乃憾事。你叔侄要杀我,正是周全我做大宋的忠臣!”文天祥道。
吕师孟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旁边的蒙军将帅见了,更加钦佩文天祥。伯颜打定主意,扣压这个人才,劝他投降,为元朝效力。他命万户忙古带、宣抚唆都办理此事。
忙古带、宣抚唆都百般劝降,封官许愿,文天祥皆不为所动。
元人无奈,决定押文天祥北上。
景炎元年(1276)二月初九,宋祈请使向元帝祈请。文天祥被押上船,随行的有杜浒、余元庆等12人。
文天祥不断盘算,寻找时机逃脱。
船沿运河北上,至镇江暂住。文天祥借住在一个叫沈颐的家里。元军派王千户看守文天祥。此人凶狠,日夜监视,文天祥不敢轻举妄动。
杜浒和余元庆两人还较自由,他俩天天出去活动。余元庆是真州(今江苏仪征)人,距镇江不远,人地较熟,但胆识不如杜浒。
要逃得有船,但所有的船只全被元军扣压。杜浒整天找人闲谈,结交了一个老兵,他熟识道路,届时可领大家抄小路到江边; 还结识了一个专管查夜的刘百户,多用银两,刘百户贪财,答应随时差人提官灯来接,可不受宵禁的限制。但船还没有找到。
余元庆天天在街上游荡,希望能碰上个熟人。二十九日这天,他果真遇上一个老朋友,说在元军管船。余元庆大喜,便托他设法,答应送他1000两银子和承宣使官职——一种加给武官的虚衔。那人慨然道: “我为宋朝救一位丞相,好去建功立业,赶走敌军,要钱做什么? 但求丞相批张文书,太平之后,好去拜见。”
事情谈妥了。不料,这天中午,元军派人来通知,说要马上过江去瓜州(今江苏邗江南)。文天祥大惊,推说还未来得及打点行装,答应明天动身。好在元军催得不紧。情况有变,文天祥决定当夜行动。
文天祥推说买酒辞别乡土,请房东和王千户吃酒。王千户见天色已晚,城里城外兵马众多,也就放心吃喝起来,喝得酩酊大醉。
趁王千户睡过去了,文天祥正要动身,一个仆人跑来报告,说那领路的老兵胆怯了,喝酒装醉,他的妻子起了疑心,再三盘问,要唤起四邻。杜浒考虑了一下,吩咐他们把老兵带来,一旦老兵真干上了,他妻子投鼠忌器,也就不敢声张了。老兵一到,杜浒把300两白银缚在腰里。老兵见状,只得硬着头皮干了。
刘百户手下的人把官灯送来,一行人出了门,跟着老兵向江边走去。到了江边,却不见有船。余元庆
水沿江寻去。过了一会儿,一只水船划来。原来,船停在1里多外。文天祥一行上了船。
江面上到处都是元军的船只,他们只得硬着头皮在中间穿梭前进。有只船上的元军起了疑心,想追击,但船搁浅了,动不了。文天祥一行摇船急行。
走了大半夜,他们在离真州5里处上岸,向真州走去。
真州守将苗再成热情地款待文天祥一行人。但到三月初三,文天祥出城视察防务,苗再成却把他关在城外,不准他入城。
原来,元营发觉文天祥逃走,一面四下搜捕,一面用反间计,企图借刀杀人。驻扎在扬州的大将李庭芝从俘虏口中得到有个丞相往真州赚城的情报,他本来不大相信文天祥会那么轻易地脱身,便断定文天祥已经叛国,到真州是来赚城的。他致函苗再成,让苗再成杀了文天祥。苗再成心里踌躇,决定先把文天祥关在城外,看他怎样举动。
文天祥一行在城外徘徊,忽有苗再成的两个姓张、徐的小头目率50人前来,说是奉命护送,问文天祥要去哪里。文天祥决心到扬州见李庭芝,剖明心迹。张、徐多方试探,见文天祥执意要去扬州,才道他们是奉命来试探的,若发现文天祥有叛国的迹象,当场格杀。他们护送了一段路,便回去了。
到了扬州城下,文天祥踌躇起来,担心李庭芝不信他的话,把他杀了。杜浒等人也坚决反对进城。余元庆引了个卖柴人来,说他家离此20~ 30里,暂去躲避一下。但当文天祥等人上路后,他却和另外3人溜了。
他们向卖柴人家走去。道路崎岖,腹中饥饿,走到一个土山上,他们实在走不动了。山上有个没了屋顶的破房子,四面颓垣,像个土围子。卖柴人自告奋勇去扬州籴米,文天祥等人进了土围子歇息。
元军习惯,每天上午出哨,过午即归。眼看日过中午,文天祥等人放下心来。
突然,外面马嘶人喧,从墙缝望去,元军大队骑兵从东面过来,向西开进。文天祥等人大惊,这土围子矮小,只消往里看一眼,便什么都完了。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紧靠墙壁,伏在地上躲藏。
这支元军正是押送宋祈请使的。好在这时风雨大作,元军急于赶路,无暇旁顾,他们才幸免于难。
天黑了,卖柴人失约不来,文天祥他们下山,进了一座古庙歇息。刚进庙还未坐定,进来几个樵夫,他们说元兵迫近扬州,扬州城午后便闭门了。文天祥等人才知那个卖柴人被关在城里,出不来了。
樵夫们很热情,喊文天祥他们一同用餐。文天祥把自己的境遇如实说了,请樵夫们帮忙,送他们去高邮(今属江苏)。樵夫们爽快地答应了,领他们去贾家庄休息一天。当天夜里,他们在向导的领导下,启程去高邮。走了一夜,天亮时与一支元兵遭遇,文天祥等人躲进一丛竹林。元兵来搜索,捉去几个人,文天祥幸免于难。元兵走了,他们继续赶路。又碰上一群樵夫,他们慷慨相助,弄来一只大竹箩,让文天祥坐在里面,几个人轮流抬着他走。
到了高邮,文天祥没进城,绕城直取泰州(今属江苏)。二十四日,抵达通州(今江苏南通),知州杨师亮把文天祥接去州衙安歇。他在通州住了半月,把一路上写的诗编辑成《指南录》,并作了一篇序。半月后,渡海南下。五月二十六日,到了福州。在福州即皇帝位的端宗任命他为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上疏辞相,端宗便改授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结束了逃亡生活,率领军民进行抗元斗争。
六、进军江西
在福州成立的端宗小朝廷,把持在左丞相陈宜中手里。临安城是在他手上丢的,他不愿让其他人收复失地,那样,更显得他无能。文天祥无事可做,便继续整理编辑《指南录》。他觉得在通州作的那篇序不够痛切,又写了一篇后序。4卷《指南录》和两篇序文,皆为千古绝唱。
七月十三日,文天祥离开福州,去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号召四方起兵。各地纷纷响应。
经过一番准备,景炎二年(1277)五月中旬,文天祥麾军越过南岭,反攻江西。江西士民奋起响应,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龙、孙
也在家乡起兵。文天祥驻扎于兴国(今属江西),指挥反攻。一些州县光复了,江西的局势为之一变。
元廷震恐,立即以李恒为元帅,率精兵赶赴江西增援。义军虽然英勇,但都是临时聚集起来的,没有战斗经验,不是元军的对手。元军连连得手,直取兴国。文天祥率部退避。
八月十七日,文天祥走到庐陵东固方石岭,被元军追上了。老将巩信率10名士兵扼住山口,掩护文天祥撤退。他们死战不退,元军疑是伏兵诱敌,不敢贸然强攻,退到岭下,用箭猛射。巩信等人连中数箭,或坐或靠在岩石上,岿然不动。元军绕道从小路登上山,才发现守山的义军都是死人。
文天祥率部走到空坑,人困马乏,只得歇息。次日凌晨,元军追来,文天祥仓皇出走。
他的部下有个叫赵时赏的,是宋朝宗室,坐着一顶轿子,被元军追上。元军见轿中人是个大官,喝问是谁,赵时赏道:“姓文。”元军把他当成了文天祥,押着他去主将那儿领赏,没心思去追别人了。经过多方查询,才知道那人根本不是文天祥,就把他杀了。
文天祥的家属随军行动,空坑一仗,除12岁的长子道生侥幸脱身外,妻欧阳夫人、次子佛生,女儿柳小娘、环小娘,皆被元军俘获。
赵时赏冒名顶替,使文天祥得以脱身。他退到汀州(今福建长汀),又转移到循州(今广东龙川),屯兵南岭(在今广东永安东南),做重整旗鼓的打算。
他在南岭过了冬天。次年二月进兵海丰(今属广东)。五月中旬,得到端宗已于四月十六日病死,群臣拥立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驻跸广州湾中的州。陈宜中逃走,张世杰、陆秀夫执政。六月中,赵昺政府迁往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文天祥也于十一月中移屯潮阳(今属广东)。
元军在主帅张弘范的指挥下,海陆两路南下广东,进击宋残部。文天祥闻讯,奏告赵昺政府早做准备,他自己率部于十二月十五日撤出潮阳,二十日到了海丰北面的五坡岭,安营做饭。有个叫陈懿的惯匪引元军轻装追袭,追上五坡岭。文天祥正在岭上和幕僚吃饭,措手不及,一同被擒。
七、浩然正气
被俘的时候,文天祥取出身上携带的冰片,吃了两片左右,想一死殉国。谁知,药力无效,昏眩许久,却没有死。
元军把他押去潮阳,见元帅张弘范。元官吩咐他见了元帅要跪拜,文天祥严辞道: “我不能下跪。我见过伯颜、阿术,都不过作个揖而已。”
“哪有不下跪的道理?”元官倒惊异了。
“我能死不能拜。”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
那元官没法,去向张弘范请示。张弘范在临安皋亭山大营中见过文天祥,领教过他那种铁铮铮的大丈夫气概,知道无法使他屈膝,便道: “杀了他,反而成全了他的名声,不如待他以礼,我也落得个美名。”遂礼见文天祥。
祥兴二年(1279)正月初六,张弘范的部队乘船向厓山开进,文天祥也被押着随行。十二日,船队驶到零丁洋,文天祥心潮起伏,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昭汗青。
船过零丁洋,距厓山不远了。十三日,元军进抵厓山附近,张弘范妄想不战而下厓山,派张世杰的外甥去劝降,被张世杰拒绝。张弘范又命一个姓李的军官,去劝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我自己救不得父母,岂能劝别人背叛父母?”文天祥道。他抄了《过零丁洋》诗,交给姓李的,算是答复。
招降不成,张弘范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元军与宋军对峙22天。二月初六,元军在补充了兵力后,向厓山发起进攻。一天恶战,宋军溃败,陆秀夫把9岁的小皇帝赵昺背在身上,跳入大海,壮烈殉国。张世杰带着一部分人突出重围,在海陵山(即海陵岛,今属广东阳江)招集旧部,突遇飓风,战船被风浪打破,他端坐船中,溺死于大海。
宋王朝结束了,文天祥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押解北上,两次自杀未成。十月初一,被押入燕京(今北京),囚禁在会同馆。
元朝统治者对文天祥十分优遇,待以上宾,不断派人劝降。来的第一个劝降使者是那个在临安危急关头私逃的丞相留梦炎,被文天祥骂了个狗血喷头。第二个是被俘的恭帝赵
,他只不过是一个9岁的孩子,元朝统治者想利用君臣关系,叫文天祥投降。面对旧君,文天祥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只是连声道: “圣驾请回!”再也不讲别的。
两个说客都没完成使命,宰相阿合马亲自出马了。他来到会同馆,在大堂坐定,传呼文天祥来见。文天祥坦然而入,作了个揖,坐下来,昂首挺胸对着阿合马。
“你知道我是何人?”阿合马盛气凌人地问。
“刚才听说,是宰相来了。”文天祥道。
“既知我是宰相,何以不跪?”
“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为什么要跪?”宋已经灭亡了,文天祥还口口声称“南朝宰相”,阿合马反诘道: “那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南朝早一点儿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得南方,南人也不会到北方来!”文天祥正色道。
阿合马见文天祥无所畏惧,不禁骇然,对左右的人说:“此人死活还在咱们手里,却……”
文天祥不等他说完,毅然道: “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在你们手里,不在你们手里!”阿合马无可奈何,站起来走了。
诱降不成,元朝统治者决定使用暴力迫使文天祥屈服。初五中午,文天祥被移送兵马司衙门,戴上枷,绑住手,拘禁在一所空屋里。外面戒备森严。
关了1个多月,十一月初九,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审讯。但文天祥仍不肯低头,元朝统治者只好再把他送入牢房。
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决定亲自会会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入皇宫,见了忽必烈,也只作了个揖。忽必烈让人传话:“你在这里日子久了,如能改初衷,做大元朝的忠臣,中书省有你一席。”
“天祥乃大宋状元宰相。大宋亡了,天祥惟有一死!”
忽必烈让人问: “那么,你希望怎样呢?”
“一死而已,别无所望!”
忽必烈也无法使文天祥屈服,只得批斩。
十二月初九,持刀举枪的元兵押着文天祥走向柴市刑场。那柴市在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是元朝有名的刑场。文天祥的衣带上写着他临终遗言: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其赞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燕京百姓听说要杀文丞相,纷纷涌向柴市。监斩官怕百姓闹事,忙令人高声宣布: “文丞相南朝忠臣,皇上让他做宰相,文丞相不愿,所以听从他本人的意愿,赐他一死,不是寻常杀人可比的啊!”
时辰到了,监斩官做最后一次努力: “丞相可有什么要说的?回奏还可以免死。”
文天祥怒喝道: “死便死,有什么可讲的?”他问围在身边的百姓哪儿是南方,有人指给他看,他庄严地向南拜了两拜,昂首挺胸。
屠刀落下了,文天祥壮烈牺牲。
目睹这一壮烈场面的人,无不泪下。元朝统治者虽杀了文天祥,但惶恐不安,一连好几天,燕京城门紧闭,城墙上、街道上,荷枪持刀的士兵往来巡逻。城中百姓,不准往来走动;街上行人,不得交头接耳。
文天祥死了,但英名烈魂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