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柯丹丘写有一部传奇—— 《荆钗记》,说的是宋代状元王十朋以荆钗聘娶钱玉莲为妻的悲欢离合故事。《荆钗记》流传了几百年,还被改编为京剧、湘剧、川剧等。因而,王十朋也就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了。其实,王十朋一生与《荆钗记》所叙有很大不同。
一、严伯威“转世”的奇才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乐清濒临东海,瓯江北岸。少年时代,王十朋在温州江心寺读书。他天资特异,日诵数千言。清代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温州江心寺的住持是法号为真歇了的禅师。这位禅师很有道行,他一眼就看出十朋天资颖悟,非同凡响,断定他是“龙种”,特别钟爱。江心寺建在瓯江中心洲上,寺门外是为挡江水而建的围埂。江心寺山门就建在土埂上,但是屡筑屡塌,每次建起便被大水冲毁。真歇了禅师认为这是得罪了龙王。他认定王十朋是“龙种”,便想借助王十朋的神威来巩固山门。
一日, 王十朋饮酒过量, 醉卧寺内。禅师说: “请你舍山门前一块地给寺中吧! ”王十朋很奇怪,问: “我怎么能办到呢?”禅师说: “你写一个将埂地赐给江心寺的券书就行了。”王十朋醉酒,也不当真,信笔写好给了禅师。数日后的一天,禅师坐在寺门摇扇纳凉,有一位白发老人扶一个童子,来向真歇了禅师索要寺前土地。禅师把王十朋写的券书给老人看,老人大哭而去。从此,江心寺山门屹立。据《柳南随笔》记载,至清代,寺中还存有王十朋写的券书。
明代人朱国桢《涌幢小品》中也记载了王十朋的一些传闻: 王十朋年幼时,同乡的和尚见了他便说: “这是严伯威的后身。”王十朋屡闻这话, 便问叔父宝印大师:“严伯威是谁啊? 为什么说我是他的后身?”叔父讲了他的身世。王十朋祖母的哥哥,姓严名阇黎,号伯威。他是法门大师,博学多才,诗文出众,戒行修身,是江浙一带最有学问的人,为僧俗所推崇。王十朋的父母,婚后多年没有儿子, 眼看年岁已老, 十分焦虑, 每日祈祷, 以求福佑。到政和二年(1112)正月, 严伯威谢世而去。这天晚上,王十朋的祖父梦见严伯威,手里拿着用一大束花编成的花球,对王十朋的祖父说: “孝祖,你家中求孙子很久了,所以我来了。”就在当月,王十朋的母亲果然怀孕,10个月后生下了王十朋。严伯威在世的时候,眉浓黑而下垂,眼窝深陷有神,人人都说王十朋的长相与严伯威完全相同。所以,人们都说他是严伯威投胎转世。
转世投胎是佛教的说法,在我国民间也很流行,这是一种迷信。王十朋面貌酷似严伯威,所学及爱好却不尽相同。两人都喜欢做诗,也都写得很好,但是严伯威的字写得很漂亮,王十朋却一般。叔父宝印大师说: “人家都说你是严伯威舅父转世,诗文还相似,书法怎么就不行了?”王十朋也对自己书法拙劣而遗憾,自嘲说: “严伯威出家之人,只食蔬菜,为什么诗、书都那么好? 我终日食肉,为什么这般愚笨呢?”
关于王十朋是严伯威转世的说法,流传很广。《坚瓠集》中收了王十朋的一首《天台石梁》诗,其中写道:
石桥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梦时。
僧要我为严首座,前生应写石桥碑。
说他初次到天台石桥却好像曾经来过,这恐怕都是附会之词了。
二、年47而魁天下
王十朋科举之途并不十分如意,直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会试中试,参加殿试。殿试的时候,高宗说,对策中有对朝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者,名列前茅。王十朋写道: “皇上要树立权威,使臣民畏服,不能单靠暴力镇压,也不能只靠良相贤臣,而应从皇帝起身体力行。朝中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如禁止以翠为饰品,但是以翠品为首饰的人很多,根本不当一回事。这种法令还有什么权威呢?国家的大政是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是科举考试。可是这些年来,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大家也就不重视了。有些权臣以科举取士做为巴结上司的手段,这样,国家得不到真正的人才。”
王十朋这篇策文,洋洋数万言,高宗十分赏识,定为第一甲第一名。有人夸赞其策文“经学淹通,议论醇正”。高宗于当日即诏天下不得以金翠为饰。王十朋此文传出之后,其中一些句子,如“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士大夫中间广为传播,许多人称赞说,此文可以与汉代的晁错、董仲舒的文章相比。这年,王十朋年已47岁,可谓大器晚成。
与王十朋同科登第的进士共426人,王十朋为状元魁首。他的温州同乡吴已正排在第三甲之末,而福州人李之英仅列入“例赐进士出身”,附在正名后面。吴已正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 “举头不忍看王十,回面犹欣见李三。”就是说,向前看看王十朋,十分惭愧; 而往后看看李之英,又觉欣慰。
王十朋及第以后,给他的弟弟王梦龄、王昌龄写信报喜,信中说: “今天殿上唱名,蒙皇帝圣恩赐一甲一名,可惜二老双亲都已不在世了。”他让二位弟弟把这封喜报给妻子和两个儿子王闻诗、王闻礼看,共享喜悦。
三、受到高宗重用
王十朋是高宗相中的人才,所以十分器重他,授他绍兴府鉴判,总理诸案、文卷。他到职后,克尽职守,执法严明,下属官吏不敢犯奸。
高宗在秦桧死后,颇想整治一下朝政。当时,军事局势已趋稳定,他听从王十朋的意见,把交址(今越南)进贡的翠物全部销毁,重申一律不准佩戴翠品。在朝中实行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四科”取士,就是在国内选拔这4个方面都优秀的人才。结果,王十朋被首批选中,使得他名声远扬。
高宗任命他为秘书郎,掌图书典籍。当时正为建王延聘老师,王十朋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俱佳,被任命为建王府詹事,主管东宫(太子宫)事务,教授建王“小学”,即语言文字。从前,给王爷授课,都是王爷居中而坐,师傅坐在宾位上。王十朋教授建王,却是王十朋居中,建王坐在侧位。
南宋建都临安,苟且偷安。投降派秦桧已死,朝中大权又旁落于杨存中手中。杨存中朋比为奸,左右朝政。王十朋极为愤慨,上疏高宗说,秦桧死后,权力回归于陛下,但政出多门,等于死了一个秦桧又出现了100个秦桧。王十朋揭露了杨存中独断专权的恶行。他说,汉朝的灭亡是用人不当,唐代之祸是由于大臣与藩镇相勾结。杨存中结党营私,他的子弟亲戚都占居高位,御史台、谏院没有人敢说话; 他作威作福,甚于唐朝时的监军。在军队中,将帅们剥削士卒,贿赂杨存中,士卒都很怨恨; 在民间,肆意抓人当兵,百姓怨声载道。这样下去,十分危险。
王十朋的话,竟然为高宗所接受,解除了杨存中的兵权,重新规定了中央各部门的职责。自秦桧当权以来,没有人敢说话,人人自危。王十朋大胆上疏,并被皇帝采纳,改变了朝中的政治空气。随后,冯云、胡宪、查龠、李浩也相继就朝政大事上疏议论。太学的学生们写了《五贤诗》,称他们5人为“五贤”。王十朋升任着作郎,隶属中书省,主修国史,兼编每日时事,称“日历”。王十朋受到高宗重用,也受到宰相陈倬等人的忌妒、仇视。
在金主完颜亮率兵进攻南宋期间,他的堂弟、担任东京留守的完颜雍趁机自立为帝,改元为“大定”,即金世宗。
金世宗即位以后,下诏宣布完颜亮的罪状。完颜亮麾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强渡长江,被宋军击败,完颜亮被部下射死,金兵溃退。金兵的败北,使南宋朝内的很多人盲目乐观,认为金人自相残杀,不会重来进犯。针对这种思想,王十朋向高宗进言: “从建炎年间到现在,金人多次自相争斗,一个主子死了,又一个主子接替,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要加强战备,不懈地防御。”在秦桧当权的时候,一些抗金名将,如张浚、刘
都被解除军权。秦桧虽死,他们仍未被任用,因而,王十朋说: “御敌,最重要的在任用人才。有的人忠心耿耿,才兼文武; 有的人长于带兵,士卒们愿听他的指挥。可是,这些人才还都闲在家里。愿皇上起用他们。”当时,高宗没有立即任命。但当金兵再次进攻南宋的时候,高宗想起了王十朋的上疏,遂任命刘
为江淮浙西制置,分管这一带的防务; 张浚在金陵(今南京)任元帅。他二人在抗金作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四、辅佐孝宗上疏直谏
绍兴三十二年(1162)夏末,高宗禅位于他过继的儿子赵
(shèn),是为孝宗。
孝宗受禅后,任命王十朋为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知州。王十朋上殿辞行时,对孝宗说: “太上皇将国家传给陛下,其贤可与尧、舜媲美。”
孝宗也很赏识王十朋,任命他推荐的张浚为枢密使,这是宋代最高的军事长官。不久,将王十朋从严州召回,任为司封郎中,国子司业。王十朋对孝宗说: “贵为皇帝,一国之主,最重要的事有3条: 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赏罚分明。”孝宗很赞同他这3条,改任他为起居舍人,又升为侍讲,为皇帝进读书史,讲说经义,备顾问应对等,是翰林院的高级职官。
史浩及其子史弥运,都曾为宰相。史浩被封为越王,当权于朝。朝中的官吏都怕史浩权大、心毒,没有人敢说话。王十朋上疏说史浩有八大罪状,他一一列举: (1)玩弄权术,是一个大奸臣; (2)身为当朝一品宰相,却一再延误国事; (3)培植一批个人势力,结党营私; (4)滥用职权,为非作歹; (5)独霸专权,人人自危,不敢谏言; (6)任人唯亲,不用贤士; (7)蒙敝皇上,欺君无道; (8)胆大妄为,讪笑皇上。
孝宗御览王十朋的奏疏后,将史浩由宰相降为绍兴(今属浙江)知府。王十朋再次上疏说: “陛下虽然能同舜一样斥逐奸臣,但是,没有同舜一样把奸臣治罪。绍兴府近在临安,史浩到职有何面目见全府父老”于是,孝宗再次下诏,免去史浩一切官职。
史浩结党营私,手下还有一批人,在朝中身居要职。如史正志与史浩不是同族,在史浩任宰相的时候,拜史浩为父亲,从而当了官。王十朋说像这种奸人,应予以严惩,罢去一切官职。林安宅也曾投靠史浩,虎假狐威,欺压百姓,王十朋说也应治罪。王十朋的几次上疏,都为孝宗接受,史浩及其同党从朝中被清除出去。
五、积极的主战派
南宋偏安江南,爱国志士都盼望朝廷发兵北伐,收复中原。王十朋也是极力主张北伐的。每当见到孝宗时,便倡言派兵北伐。王十朋征引史实,论述道: 做为一国之君,最大的孝是能发扬祖宗的功业。历史上的君主有不同的作为,如周代的成王、康王,汉代的文帝、景帝,都是继承了父辈的功业而稳坐江山; 又如商高宗、周宣王,在即位的时候,国势衰微,他们励精图治,国家兴旺发达; 少康、汉光武帝诛灭了窃国大盗。这些皇帝事迹虽然不同,但由于都使国家统一、强大,发展了祖宗留下的事业,都是孝。
王十朋历述了古代帝王的业绩后说: “靖康之祸,徽、钦两帝为金人俘获,囚于北国,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耻辱。幸好皇上将此牢记在心,时刻想复仇。曾经见到皇上谈起被俘的徽、钦两帝时十分悲伤。臣以为,陛下可与少康、高宗、宣王、光武这些光复中兴的皇帝相比。朝廷大臣若都能与皇上同心同德,那样,中兴就会实现。”
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总揽兵权以后,于隆兴元年(1163)夏天,派兵北伐,命李显忠和邵宏渊二将带兵分两路北上。他们先后进取了灵壁、虹县(今安徽五河西)、宿州(今安徽宿县)。一时间,民情沸腾,士气旺盛,在金人统治下的许多汉人都来归附,很快就达1万多人。就连许多金朝将士也来投降。王十朋及时向孝宗上疏说: “战争,首先要顺民心。对投降的金朝将士,要立即给以奖赏,这样有利于争取更多的金人。”孝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北伐刚刚取得初步的胜利,军中的将领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在前敌指挥作战的李显忠和邵宏渊意见不一,甚至谋私利。大将李显忠私吞军饷,士兵因为犒赏不均而争吵,斗志消退。将校们也不服从指挥。
金军乘机大举反攻,在宿州(今安徽宿县)南面的符离(今符离集)与宋军交锋。李显忠和邵宏渊各自作战,互不相顾,士卒没有斗志,将校也不愿指挥。一夜之间,南宋的13万大军大败溃逃,盔甲兵器丢的到处都是,军用粮草丧失殆尽,许多士兵在逃跑中被人马踏死,惨不忍睹。
宋军宿州大败,朝中的主和派借机发起攻势,说反攻必败,还是应该与金朝议和。张浚上表自劾请罪。孝宗龙颜大怒,对王十朋十分不满,因张浚是他推荐的人,他又极力主张北伐。孝宗认为这都是王十朋造成的。
王十朋上疏说: “臣与张浚并没有任何私人关系,过去也不认识,只是听说他有抗敌复国的壮志,誓不与敌人共存。臣对他这种爱国精神十分佩服,才推荐了他。”
王十朋仍坚持对金作战,恢复统一大业。他说: “现在,反攻一出现不利,那些投降派、议和派又蠢蠢欲动。为了恢复祖宗留下的大好河山,希望陛下坚持抗敌复国,不要为一些小人的话所动摇。”
胡铨也是高宗亲自选拔任用的人才,因反对秦桧被处罚,秦桧死后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起居郎,力主伐金,因而与王十朋政见一致,上疏赞同王十朋的观点。
主和派在朝中又开始掌权。王十朋在殿上问孝宗: “臣听说陛下近日准备派龙大渊去淮南,是否有这件事?”龙大渊曾是史浩的同党,早已罢官。皇帝说: “没有此事。”王十朋又问: “听说要任命杨存中为御营使,带领军队?”皇帝低头不语。实际上,孝宗只求保全半壁河山,不愿再战。他任用秦桧旧党汤思退派人去金议和。隆兴二年(1164)双方签订了和约,史称“隆兴和议”。主要条款为: (1)金宋为叔、侄关系; (2)宋每年向金进贡绢20万匹,银20万两; (3)宋割商、秦地,两国地界恢复“绍兴和议”原状。
六、四郡太守
孝宗任命王十朋为吏部侍郎,他因朝中都是议和派掌权,不愿与他们共事,坚辞不就。孝宗改任他为饶州(今江西鄱阳)知州。饶州地处鄱阳湖畔,湖上有一帮水盗,出没无常,打家劫舍,官府拿他们没有办法。听到王十朋来饶州做知州,一夜之间,全部逃出饶州境界。
当时,浙江黄岩,还有一个姓赵的人名“十朋”,是浙江有名的贤士。王十朋很佩服赵十朋。有一次,他与客人一起下棋饮酒,他说: “赵十朋曾经写过一首诗: ‘四枚豚犬教知书,二顷良田尽前余。鲁酒三杯棋一局,客来浑不问亲疏。’表示出一种不与人争,淡泊人生,养育好子孙的心情。”又对客人说: “我家中也有薄田几顷,两个儿子也都在读书。”于是,用赵十朋诗原意合了一首: “薄有田园种斗升,两儿传授读书灯。客来一局三杯酒,王十朋如赵十朋。”
在饶州任职1年之后,奉命调为夔州(今四川奉节)知州,饶州百姓听说后,纷纷请求王十朋留任。在他离境那一天,百姓把桥挤坏了,苦苦挽留。宋代制度,地方官必须时常调换,不能连任。王十朋只得改道离开了饶州。他走之后,百姓重新把桥修好,定为“王公桥”,以纪念王十朋这位好官。
夔州任命期满以后,又调为湖州(今浙江湖州)知州。有人请孝宗将他留在中央,孝宗说: “湖州闹水灾,只有王十朋才能治理好。”在湖州任职期间,户部让他补上前一任太守欠下的34万两银子,王十朋不干,请求辞职。孝宗不允,又任为泉州(今福建泉州)知州。在泉州期间,他建了一座贡院,十分宏伟。泉州下辖7县。有一次他与7县知县饮酒时,写了七绝一首: “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杯恻隐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表达了王十朋希望各县的县官尽心为黎民办事的心愿。
王十朋先后在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四州任知州。他每到一地,就访问当地的有道德、有知识的贤士,以礼相待。每月的初一、十五,到学校了解生员学习情况,或亲自讲经。下属的同僚有错误,就反复告诫,使他们改过。向老百姓征收各项税款,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他没有拖延交税的情况,有的还把欠款交上。对于老百姓打官司,王十朋以教育和调解为主,使许多人退回了诉状。《宋史》中记载,在他任职的各州,有些人家画了他的画像在家里供奉。
《宋史》还记载,王十朋到饶州以前,饶州久旱不雨,土地龟裂; 王十朋到任后,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王十朋调到湖州的时候,正值水灾,大片土地为水淹没; 他到职以后,天晴雨停,不久排除了积水。因而《宋史》说,王十朋由于至诚之心,不但感动了人,也感动了上天,说他“动天地鬼神”。
七、晚年岁月
孝宗立储,任王十朋为太子詹事,辅佐太子。王十朋以年老多病辞职,孝宗不准。王十朋遂带病任职。他患有足疾,上朝有困难,皇上特准用人扶着上朝,免于参拜。
太子对王十朋很尊敬,派太监、内臣赏赐给金带。王十朋处处谨慎。他在自己的书居题了一块匾,上写“不欺”二字,以此来要求自己。他一生中崇拜的人有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等人,常以这些人来对比,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对朱熹、张栻二人也很尊敬。
宋代的词最盛,成就也最高。当时,文士大多会填词,王十朋也不例外,如他写的《点绛唇·酴醾》:
野态芳姿,枝头占得春长久。怕钩衣袖。不放攀花手。
试问东风: 花似当时否?还依旧。谪仙去后。风月今谁有?
再如《二郎神》:
深深院,夜雨过,帘栊高卷。正满栏、海棠开欲半。万朵花、红深红浅。遥认三千宫女面。匀点点、胭脂未遍。更微带、春醪宿醉,袅娜香肌娇艳。
日暖。芳心暗吐,含羞轻颤。笑繁杏夭桃争烂漫。爱容易、出墙临岸。子美当年游蜀苑。又岂是、无心眷恋。都只为、天然体态,难把诗工裁剪。
王十朋的词被收入《全宋词》及各类宋词的选集中。
王十朋为学以孔孟为正宗,以韩愈、欧阳修、司马光为师,精通六经,尤长于《春秋》。他曾经在梅溪聚徒讲学,学生达数百人之多。他的声望也很高。其着作有《〈论语〉、〈尚书〉、〈春秋〉解》、《梅溪前后集》、《奏议》三卷。
王十朋身体愈来愈差, 几次请辞官养病。乾道七年(1171),孝宗任他为龙图阁大学士。诏令刚下,王十朋就病逝了,享年60岁。
绍熙三年(1192),赐谥号为“忠文”。
八、《荆钗记》与王十朋
中国古代有许多以状元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戏曲、传奇、话本及笔记等,而且多以他们的婚姻爱情为主线。以王十朋的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一是元代柯丹丘所作南戏《荆钗记》,流传很广; 一是明太祖第17子朱权根据柯丹丘原剧改编的传奇《荆钗记》。
柯丹丘的《荆钗记》为着名的四大南戏之一,以王十朋、钱玉莲的婚姻波折为主线,着重刻划了这对夫妻对爱情坚贞不屈的优良品德。剧情梗概是: 温州才子王十朋,家境贫寒,以荆钗(木制的女子头饰)为聘礼,与本郡女子钱玉莲成婚,夫妻恩爱。婚后半年,王十朋赴京应考,得中状元,并被选派到江西饶州为官。王十朋寄信回家,准备接母亲和玉莲一同赴任。
谁知,他去拜见丞相万俟时,万俟以“富易交,贵易妻”为辞,欲招王十朋为婿。王则以“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为辞婉拒。万俟怒,改调烟瘴之地广东湖阳去做官。行前,王十朋托“承局”送信回温州,接家眷赴任。
温州有一富豪名叫孙汝权,先也羡玉莲美貌,请玉莲姑妈说媒,到钱家去求过亲,但遭到拒绝。他忌妒王十朋与钱玉莲成婚,便想方设法将王十朋的家书改为休书,诈说王十朋已经入赘相府,并要玉莲改嫁。又勾通玉莲继母张氏,逼娶玉莲。玉莲不信丈夫会如此无情无义,不肯改嫁,被逼无奈,只得投江自尽。幸遇钱安抚相救,认为义女,并带她一同赴福建上任。
王母到京,王十朋才知自己书信被改和玉莲投江之事,十分悲痛。而钱安抚派人去饶州打听王十朋消息时,误以为十朋已死。玉莲痛苦异常。
5年后,王十朋升任吉安(今江西吉安)知府,钱安抚欲把义女嫁给他,十朋以玉莲为自己守节而亡,誓不再娶。及见荆钗,方知钱安抚义女即玉莲,自此,夫妻喜庆团圆。
在以男人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王十朋的作为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数十年来,这本戏一直盛演不衰,并与《白兔记》、《拜月记》和《杀狗记》并列为南戏“四大本”,主要原因恐怕与王十朋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分不开的。
明代朱权的传奇《荆钗记》的故事情节,与上述南戏《荆钗记》大致相同。是说王十朋很有才,钱玉莲的父亲钱载和准备将女儿许配给他。钱载和的继室孙氏不同意,孙氏已答应把钱玉莲嫁给他的侄子孙汝权。夫妻二人争论不休,最后说,让玉莲自己选择。结果,钱玉莲愿嫁给王十朋。
王十朋进京参加会试,虽然得中,但触怒了秦桧的死党万俟
,遭到了罢官的处分。孙汝权在家乡说王十朋已判罪,借机逼钱玉莲嫁他为妾。钱玉莲坚决不从,投江自杀。但被人从水中救起,后来,终于和王十朋结成眷属。
上面是《荆钗记》描写的王十朋的爱情故事。在其他一些书里有不同的记载。清代人褚人
写的《坚瓠集》一书中说,孙汝权是宋朝的一位颇有名声的进士,是王十朋的好朋友。玉莲不姓钱,是孙汝权的女儿,为孙玉莲。王十朋弹劾宰相史浩,罗列了八大罪状,就是在孙汝权建议下进行的。史浩及他的儿子、侄子以后均是高官,对王十朋、孙汝权恨之入骨,所以找人编了一个剧本,说玉莲是王十朋的妻子,而被孙汝权夺了去。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因《荆钗记》写成于明代,距南宋已100多年了。
另一位清朝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这本书里说,钱玉莲是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名妓,她看中了王十朋,二人甚为恩爱。王十朋说,我现在是一介书生,如果能中进士,做官之后就来娶你。但王十朋中状元之后,3年多了,未回家乡,也未到钱塘,钱玉莲也不知道王十朋到底怎样了,被逼嫁给了别人。后来,她在桑门江投江而死。这与《荆钗记》较为接近。
其实,王十朋妻子为邑人马氏,夫妇恩爱,白头偕老。何况,他中状元时已40余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