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刘同升(事迹简介_哪个朝代状元_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9日 阅读:213 评论:0

赣江与恩江(今乌江)交汇处有个吉水县(今属江西),县里有个叫刘应秋的人,登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名列第一甲第3名,即探花。刘应秋从翰林院编修历官至国子监祭酒,执掌最高学府。当时,群臣特别是文臣皆优游养望,无所事事; 而刘应秋其人,独好讥评时事,得罪了不少人,受到言官攻击。万历二十六年,入仕第15年上,被迫辞职引退。

刘应秋有个儿子,名同升,字晋卿。刘同升从小受父亲影响,发愤读书,期望金榜题名。他的同乡邹元标,9岁便通晓《五经》,师从“心学”大家王守仁的门人胡直,颇得其传。王守仁“心学”的最大特征是“致良知”,即用心去体验本来就存在于心中的伦理道德。刘同升热衷于这种“心学”,拜邹元标为师,研习“心学”,颇有所得,列王守仁门墙。

刘同升参加乡试、会试,接连中选。崇祯十年(1637)三月十五日殿试,刘同升一举夺魁。此科进士共301名。发榜日,崇祯皇帝问他年龄,刘同升道: “五十有一。”崇祯皇帝说:“爱卿还像个少年,应奋发有为。”授他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这时的大明帝国已朝不保夕。尽管崇祯九年“闯王”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继为“闯王”,景况不如前,张献忠等人所部也屡遭挫折,但大明官兵力竭,无力消灭他们。东北的大金国虎视关内。

刘同升入翰林第二年,便因“抗疏”而获罪。

此事的起因,在杨嗣昌身上。杨嗣昌是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此人刚劲,文笔好,有口才,博涉文籍,于军事也有极高造诣。多事之秋,崇祯帝求才若渴,对杨嗣昌极为器重。杨嗣昌老父、继母相继病死,崇祯帝诏令“夺情”,没让他在家服丧,起用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四正六偶十面网”等围剿李自成、张献忠等部的方案,虽未奏效,但仍使得崇祯帝认为此人不凡。杨嗣昌又力主与金人讲和、互市,试图腾出兵力以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给事中何楷等上疏弹劾,认为此举不妥,崇祯帝没有理睬。崇祯十一年六月,改任杨嗣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何楷等人见杨嗣昌进了内阁,参预机务,更加不满,借“夺情”不合礼法为名,上疏谏争,要杨嗣昌回家服丧。崇祯帝驳回谏疏。

刘同升也对杨嗣昌的所作所为不满,也希望他回家去,见何楷等人的谏疏被驳回,遂再次上疏谏争。他说: “近日策试诸臣,选用嗣昌,是因为有内忧外患,希望他效力,拯我苍生,皇上之用心,亦良苦。京城人纷纷说嗣昌有丧在身,夺情入阁也非统兵作战可比。臣以为嗣昌必极哀痛,奏告皇上,辞去官位。谁知,不仅夺情起为兵部尚书,且又入阁办事。人有所不忍,而后能达到所忍;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臣根据嗣昌所忍,观其所为,知他悲痛心乱,智力大衰,难为国建功。为什么这样说呢? 成就大事在乎意志,可堪大任在乎勇气; 志败气馁,而能任天下之事,是说不通的。伎俩已穷,为富贵而苟且。和议他说了算,起草诏令也出自他的手,与方一藻、高起潜等剿抚无功,掩败为胜。岁费金钱,养虎遗患。像这种用心,难道就不怕君临天下的明君吗?自陛下切责议和以来,嗣昌就不可为臣; 今丧服未满而除之,嗣昌就不可为子。若顺旨服从,缄口以保全身躯,那么,嗣昌得罪礼教,臣亦得罪礼教了!”在这篇300余字的奏疏中,他引经据典,对杨嗣昌大加鞭挞。

崇祯帝已驳回何楷等人的谏疏,再上疏谏争,便是“抗疏”。何况刘同升指斥的又是崇祯帝倚重的人,故龙颜大怒,把刘同升贬为福建按察司知事,赶出京师。按察司是省的司法机构,知事是按察司长官按察使的属吏。刘同升托病未到任,回到吉水老家。

引退第6年上,即崇祯十七年,经朝廷大臣多次荐举,崇祯帝准备起用刘同升。诏令未及下,李自成大军于这年三月十八日攻入北京。崇祯帝打发3个儿子逃命,杀了几个嫔妃和女儿后,吊死煤山。

李自成入京1个月零18天,便在降清的大明总兵吴三桂和清兵联合进攻下退出北京。清军统帅多尔衮率兵随后跟进。

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称帝,年号“弘光”。福王是个昏君,荒淫无度。弘光小朝廷的实权操持在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手里,担负不起抗清重任。福王称帝不久,便诏刘同升起官复仕,刘同升未应。

第二年五月,南京落入清兵手中,朱由崧被俘。清兵继续南进,江西不保,刘同升携家人逃往福建避难。一行人从家乡吉水往东南而去,在雩都(今江西于都)遇原大明兵部职方主事杨廷麟,二人谋议召募士卒,起兵抗清。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授予刘同升国子监祭酒。刘同升与杨廷麟至赣州(府治赣县,今属江西)召募士卒,筹措军饷。然后,统兵北上,攻取吉安(府治庐陵,今属江西)、临江(府治清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二府。唐王晋升刘同升为詹事府詹事兼兵部左侍郎。

这时,刘同升身已罹病,衰弱不支。临死前,他每天都对士大夫们讲忠孝大节,激励他们抗清到底,闻者无不感奋。十二月,刘同升病死赣州,享年59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80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